汉墓出土“军假侯印”暗藏玄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涪陵古坟坝遗址考古中,考古人员发现的“军假侯印”。(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你听说过古代的“军假侯印”吗?日前,从涪陵古坟坝遗址考古中,考古人员发现一枚“军假侯印”铜印章。专家称,这是我市首次在墓葬中发掘的汉代军中官印,在本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它也将被晋级,拥有自己专属的“身份证”。

 

  这枚“军假侯印”铜印章暗藏哪些玄机?其所在墓冢的主人身份又有哪些蛛丝马迹可寻?近日,本报记者前往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为你一探究竟。

 

  墓主人生前或可带兵200人

 

  这枚“军假侯印”是在一座东汉晚期至六朝时期的“同冢异穴”石室墓中被发现的。什么叫“同冢异穴”?“这是汉代较为常见的墓葬形制之一,即两人分别下葬在同一间墓室的两个相互紧靠的墓穴中。”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工作人员肖碧瑞介绍。

 

  墓主人究竟有何来头?这还得从“军假侯印”铜印章中寻找蛛丝马迹。

 

  记者看到,这枚“军假侯印”和现在的私章大小无异,边长2.4厘米,通高2.3厘米,呈青绿色,表面布有铜斑,印底用阴文篆刻(汉代的一种篆刻种类)的“军假侯印”四字清晰可见。

 

  “汉代墓葬崇尚事死如事生,所以‘军假侯印’应该与墓主人生前身份相关。”肖碧瑞称,在《后汉书·百官志》中查询得知,东汉时期的确有“军假侯”这一官职。

 

  那么,“军假侯”到底是何种官职?根据史料记载,这种印章应属当时东汉的中下级军中官员所用,作用则起到类似调兵等职能,其主人的带兵数量应该在200人左右。“通过印章的铜质以及外观等特点初步判断,‘军假侯’不会是手握重兵的官职,但这样的东汉铜质印章,对重庆地区的汉代丧葬习俗、军队官职等问题提供了实物证据,在全国来说都比较少见,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由于该墓穴曾被盗墓者“光顾”过,残损十分严重,虽仍残留陶釜、陶钵、动物俑等陪葬文物,但没有更为详细的墓志铭资料,也无从找寻墓主人的残骨进行鉴定,所以这枚“军假侯印”主人准确的身份尚且无法确定。

 

  军印为何现身涪陵?

 

  “本次涪陵出土的‘军假侯印’系重庆地区首次在墓葬中发现的汉代军中官印。”考古专家说,上一次发现类似的军印,出土于2003年云阳旧县坪聚落遗址中。再有就是上世纪80年代,在江北出土的金质“偏将军印章”,现被藏于三峡博物馆内,该印被推测曾是三国时期驻扎巴蜀的赵云麾下副将所用。

 

  为何这样的军印会再现涪陵?究竟是当地驻军,还是退役军官墓葬?

 

  涪陵博物馆馆长黄海表示,上述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不过,从军事角度来讲,涪陵这样的地理条件,在当时的确算是一个军事要塞,再加上东汉晚期涪陵又属繁荣之地,所以有军官的墓葬也不奇怪。”黄海说,资料显示,在《三国演义》中,涪陵和江州(重庆),都是现在重庆范围内被提得比较多的地方,其中多处提到的“涪城”、“涪水”,都是和军队过境有关。

 

  据悉,目前这枚“军假侯印”的清理以及进一步的考证工作还在陆续开展中。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