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瓷拍卖境内外价差数倍 收藏水平影响价位

  年初的龙泉窑市场回暖,使拍卖公司纷纷将拍卖重点转向高古瓷交易,但成交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对此专家认为,高古瓷市场遇“冷”只是暂时的

  今年上半年,受近现代书画专场拍卖成交率下降的影响,许多中小型拍卖公司为了延续拍卖业务,纷纷将拍卖重点转向高古瓷市场。一时间高古瓷专场层出,汝窑、南宋官窑、哥窑,甚至连现今仍存争议的汴京官窑和柴窑都有上拍。同时,关于高古瓷回暖的评论性文章颇多,年初

  的龙泉瓷市场回暖更是让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使买家与卖家对高古瓷充满信心。

  然事与愿违,无论是内地拍卖市场还是古玩市场上的高古瓷交易,成交情况并不如人意。由于许多拍卖公司对拍品的真伪把握不好,使得理性的收藏者和投资者对高古瓷敬而远之。2006年上半年拍卖公司(包括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共投放511件高古瓷拍品,其中只有114件拍品成交,成交率仅为22.3%。

  拍卖境内冷境外热

  高古瓷器是一个与明清瓷器相对的概念,通常是指元代以前的陶瓷器。它是中国古陶瓷的精华所在,代表了中国陶瓷制作的最高水平,特别是宋瓷,后世再也无法超越。

  因此,不少专家认为,高古瓷在拍卖场上受挫并不代表高古瓷在古玩市场没有作为,在目前内地大众收藏者手中,高古瓷仍占有很大的比重。高古瓷市场遇“冷”是暂时的,这种“冷”目前多表现在内地市场中,境外的高古瓷市场并非如此。数年来,境内外高古瓷的市场价格相差数倍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如2002年,香港佳士得秋拍的一件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碗以1239万港元成交,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件宋元时期钧窑天蓝釉葵花式花盆连盆托也卖到了近400万元。而在内地,上海崇源秋拍南宋龙泉仿官窑长颈瓶仅卖了25.3万元,上海国拍秋拍的南宋龙泉窑凸缠枝莲梅瓶以7万元易手。2003年成交的宋瓷中拍到百万的有两件,分别是香港佳士得上拍的北宋钧窑玫瑰紫六方水仙盆174万港元,香港苏富比的北宋定窑划龙纹盘100万元。而当年内地高古瓷的成交最高价是北京翰海的宋耀州窑酱釉执壶,价格仅为11万元。2004年,高古瓷在境外市场创下新高,香港佳士得亮相的北宋磁州窑刻花褐彩梅瓶拍到1413万元。

  2005年,内地上拍的高古瓷数量锐减,而境外高古瓷市场在这一年成交斐然,3月纽约苏富比的一件北宋定窑花口盘成交152.8万美元(约1263.7万人民币)。而内地市场除了龙泉瓷市场有所突破,其他窑口瓷器的市场表现皆不如意。

  收藏水平影响价位

  内地高古瓷市场无法实现回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高古瓷的收藏不成体系,许多收藏高古瓷的藏家并非因爱好而收藏,目的只是为了投资。由于他们对高古瓷的内涵无法理解,对艺术价值无法把握,因此内地高古瓷藏家的收藏水平不及境外,从而也影响到了内地高古瓷的市场价位。

  同时,内地高古瓷市场缺少大资本的介入,缺少领航者,也影响到拍卖的成交率。2005年下半年,纽约苏富比推出了白马轩高古瓷专场,成绩斐然,使高古瓷在境外市场直线上涨。今年内地两大拍卖公司也曾经推出很不错的龙泉窑青瓷,但比起境外拍卖市场的价格,还有相当的差距。

  龙泉瓷:黑马突出重围在2005年年末和2006年上半年,各大拍卖公司都有龙泉瓷上拍,且成交不菲。如今年春拍,香港苏富比仅上拍一件且成交了的高古瓷为龙泉瓷;匡时国际上拍6件高古瓷,成交的4件皆为龙泉瓷;中国嘉德上拍高古瓷6件,成交的4件拍品同样也是龙泉瓷;香港佳士得上拍高古瓷7件,成交的4件还是龙泉瓷,北京诚轩仅上拍4件高古瓷,且都是龙泉瓷,全部成交;北京翰海上拍4件高古瓷,除1件为南宋官窑瓷外,其余3件为龙泉瓷,最终成交了两件拍品,一件是南宋官窑琮式瓶,另一件则是南宋龙泉窑琮式瓶,以275万元成交。从上述上拍的高古瓷拍品可以看出,龙泉瓷在今年的高古瓷市场中应当算是一匹黑马。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这匹黑马在未来的艺术品市场中仍将走好。

  五大名窑瓷器:为名声所累

  宋代五大名窑名声远播海内外收藏市场,受名声所累,宋代五大名窑的市场人气却在走低。虽然在近两年的拍卖市场中,五大名窑的拍品价位每年都会创出新高,但他们的成交率却在下降,流拍数量增多。这主要是由于卖家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拍卖和市场存有差距,拍卖的价格并不等同于艺术品私下交易的价格。由于卖家对两者的混同,导致了拍卖场上五大名窑的估价过高,远远超过了买家的承受能力,最终拍品流拍数量增多。此外,收藏者对宋代五大名窑的崇拜为造假者提供了造假空间,乱真的仿冒瓷器熄灭了投资者对宋五大名窑的信心,最终冷了宋五大名窑的市场行情。若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须降下拍卖身价,同时加强研究和鉴定力度,才能使宋五大名窑的市场行情上涨。

  其他窑系瓷器:寻求立足点

  除了前面所述的龙泉窑和五大名窑,还有磁州窑、吉州窑、越窑、耀州窑、长沙窑、洪州窑、建窑等。他们中升值空间较大的当属磁州窑和吉州窑。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