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让非遗走出目录,走向生活

  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躺在目录上“睡大觉”,还是让它们活色生香地走进市民生活?

  近年来,萧山区委、区政府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区非遗保护中心”)统计,目前,我区各级各类非遗项目共有97项,包括国家级3项,省级10项,市级17项,区级67项。

  从非遗中找到优雅生活的灵感“楼塔细十番”属明代宫廷音乐,600多年延绵不绝,被称为“飘在山乡的天籁之音”;“翻九楼”源于“孟姜女祭夫”传说,传承人身怀绝技,在10多米高台凌空翻飞,套路繁复,令人叹为观止;“河上龙灯胜会”始于南宋,以板龙表演为主,融合马灯、高照等民间艺术元素,展现工艺精华,寄托民众信仰,元宵期间人神俱欢,实乃民俗的盛会…还有如萧山花边、越窑青瓷、南宋官窑、顾家溪手工造纸这样的手作技艺,萧山人爱吃的萝卜干、霉干菜,爱听的绍剧、莲花落等……这些非遗项目,全部来源于民间,是萧山人过去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现代化进程中,非遗体现的传统、典雅的生活已经逐渐远去,它们体现的乡土、历史和文化传统也越来越淡,因此亟需保护。

  区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认为,保护非遗,并非只是让非遗项目像标本一样展示,而是应该正确判断非遗的时代价值并进行合理保护利用。因为非遗不只是一份遗产,它作为一种文化多样性的彰显,能让忙碌的现代人生活更加优雅。

  让非遗走进学校,重获新生

  近年来,区非遗保护中心联合各镇街(场)文化广播站和中心辅导学校,有针对性地编撰各类校本教程、开展非遗传统技艺的研修传习,如省文化厅主编的书籍《楼塔细十番》、《翻九楼》,楼塔中心小学的《我爱篮球我爱细十番》教材、瓜沥光明中心小学的《萧山花边》教材、河上镇中的《话说河上》教材、瓜沥明德学校和蜀山贺知章小学的《剪纸》教材等……

  说到非遗教材的编撰及非遗课程的设计,区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每个镇街的学校,应该根据当地特色去设计课程。特色就是灵魂,如果没有特色,不断的拷贝只能使非遗艺术的价值越来越低。”

  绍剧艺术进楼塔岩山中心小学、龙马灯进临浦一小、竹马舞进戴村镇小、葫芦范制技艺进第二职高……为了增加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区非遗保护中心以省、市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为主体,全面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非遗专家及学者讲授非遗相关知识;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进行技艺传授;举办非遗成果展示、展演活动;组织非遗优秀戏曲进校园专场演出;组织开展非遗课外学习实践活动等,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如今在萧山,区、镇联合,课内、课外联动,教育内容层次递进,教育资源与社会文化资源整合的活动体系,已成为引导青少年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传承优秀非遗文化的重要保障。

  非遗文化的传承,也要互联网+“互联网加剧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挤压,作为被保护起来的文化,非遗是典型的弱势文化,互联网是年轻一代的东西,它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最快捷的方式实现传承人与受众的联系。没有互联网,非遗会失去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区非遗保护中心的负责人表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是个很大的范畴,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手工艺、民俗等众多门类。事实上,许多非遗项目都有很好的产业化潜力,特别是那些技艺精良的手工艺品、美术品,只是由于养在深闺人未识,普通人根本无从得知,更不要说捧场。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非遗项目,尤其是手工技艺传承带来新的契机。

  2015年,萧山区非遗保护中心完成非遗数据库的网站架构和专题数据库建设,经过政府采购等一系列规范程序,数据库的平台开发和基础数据已完成录入工作,非遗数据库即将试运行,我们期待随着大时代、新媒体的到来,萧山非遗也将进入“互联网+非遗”全新时代,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