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非遗活动致敬匠心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上海市刘海粟美术馆主厅内,“上海彩灯”“海派玉雕”“上海绒绣”“徽墨制作技艺”等9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及弟子正在展示各自的绝活;绕过主厅,便是热闹非凡的非遗创意市集,传统香包、粽编、中国篆刻等引得市民争相购买……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遗产日期间,上海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让市民领略城市文脉和传统技艺之美,其系列活动之一的“致敬匠心——上海非遗活动启动仪式及主会场活动”在刘海粟美术馆举行。
上海传承人诠释工匠精神
在6月10日的主会场活动中,一本收录了顾绣传承人戴明教、上海灯彩传承人何伟福等18名上海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珍贵口述记录的《上海匠心》,吸引着市民慢慢品读。
上海灯彩传承人何伟福向笔者讲述了他跟祖父学艺的故事。他的祖父是有着“江南灯王”之称的何克明。何伟福从小和祖父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十几岁就开始帮祖父打下手,26岁正式跟祖父学艺。何伟福说,祖父教给他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对技艺的不懈追求。“祖父常说,做灯彩有八道工序,任何一道都不能马虎。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祖父最终成为大师,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我认为就是工匠精神。”
何伟福今年67岁,现在每周仍坚持去上海清华中学、嘉定区外冈小学以及普陀区青少年中心给孩子们上灯彩课。他教的学生在上海市和长三角地区灯彩大奖赛中频频获奖,这让他非常欣慰。不仅如此,几年前,何伟福的灯彩课还开到了美国夏威夷。这几年,每年9月他都飞去夏威夷当地的学校和社区给外国人上课。“今年9月将是我第7次去了,当地不少居民都已经认识我了。”何伟福还曾受邀去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表演灯彩技艺。有一次到马来西亚做活动,一位新加坡姑娘特地开了三四个小时的车赶来看灯彩。何伟福特别感动,他说:“正是各地人民的喜爱,让我一直坚持到今天。”
在当日的主会场活动中,何伟福与木版水印技艺传承人蒋敏、上海剪纸传承人奚小琴等9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及其弟子进行现场展演。不少市民在与传承人近距离交流时表示:“这样的互动机会十分难得。”
另外,《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绘地图》也在“文化遗产日”前免费派送,这张地图融汇了上海的220个市级非遗项目,色彩斑斓、充满趣味。
各区县遗产日活动特色鲜明
“文化遗产日”期间,上海各个区县的特色活动也不容忽视。其间,上海各区县和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开展了近200场与非遗相关的活动,如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举行的“面人赵”传承作品展、在三山会馆举行的“在祈福中守望——陈政捐赠年画藏品展”等。
普陀区在“文化遗产日”当天公布了第四批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为代表性传承人及保护传承基地授牌;举办了《上海故事》栏目进社区播放点揭牌暨《上海故事百姓讲台》落地仪式、“文物中的传统美德——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图片展”巡展,以及沪剧专场演出及“笔墨的超越”——海派绘画与文献展等一系列主题活动。
小青龙舞龙会是一项市级非遗项目。在“文化遗产日”之前,嘉定区菊园新区便开展了以“小青龙舞龙会”进农家为主题的摄影活动,通过“菊园有戏”微信平台等进行摄影作品展示和评比,让市民进一步了解自己身边的非遗项目。今年,嘉定区还特别开展了“携手嘉定·文保单位体验游”活动,让参与者在嘉定孔庙、法华塔、汇龙潭公园等处,分别完成游古建、觅古桥、访古街、探古迹等任务,推动市民了解嘉定的文物遗存,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浦东绕龙灯、浦东说书、浦东山歌……一系列有着“浦东印记”的非遗节目,6月11日在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惠南分中心的剧场里轮番上演。当日剧场全部满座,观众张先生说,一早他便赶到中心参与活动,“浦东的非遗项目基本上都被囊括其中了,平时难得一见,台上的表演让我们一饱眼福。”
长宁区的“非遗进校园”成果展示会在中山公园举行。目前,长宁区共有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9个市级非遗项目和26个区级非遗项目。为了将非遗项目更好地传承下去,长宁区把非遗保护工作重点聚焦在青少年传承方面,10余年来持之以恒地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举办适合学生特点的传承活动,把沪剧、西郊农民画、江南丝竹等10个非遗项目,以拓展课、兴趣课的形式送进校园。常态化、浸润式的校园非遗宣传和教学,令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逐步培养了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和相关技能。
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是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上海推出了“上海城市原点历史文化风貌”专题活动,国际饭店等12处文物建筑对外开放,并举办讲座、展览、老电影放映、专题讲解等多项文化活动。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用脚步丈量是最直接的方式。
上海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摄影展以“互联网+文化遗产保护”为理念,将“文化遗产日”活动与摄影展相结合。此次网上征集的投稿作品近2000幅,经评审有233幅作品入围。这些摄影作品以不同的视角,生动记录了上海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风貌特色,诠释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人文情怀,体现出“文化遗产就在我们身边”的自觉意识。
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钱学森图书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近现代建筑保护委员会”宣告成立。该机构将从技术角度出发,专题研讨城市更新中近现代建筑的有效抢救保护方法。与此同时,在金山区枫泾镇、张堰镇,各国驻沪总领事和夫人们参观考察了当地的文化遗产,主办方带外国友人体验了上海传统水乡古镇的历史风貌和人文特点,向他们介绍了金山区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外国参观者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