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力文化遗产“活”起来

  近日,惠州文明网联合今日惠州网发起“我身边的文化遗产”网络文明传播活动,旨在进一步弘扬惠州市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广大群众对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活动通过网站、微博、微信、文明论坛、APP等网络平台开展,仅2周时间已有过百万人次关注,数千网友和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参与。(中国文明网)

  五千年的文化遗产是先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仅仅惠州就有这么多形式各异的文化瑰宝,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起对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地区文化品味、拉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文化瑰宝由于各种原因,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在没有强大外力的推动下很难焕发“第二春”,而“互联网+”恰恰创造了这个宝贵机会。通过网站、微博、微信、APP等网络平台,这些文化遗产得以迅速走进大家的视野。在手机电脑上欣赏到美仑美奂的艺术,并快速转发评论,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还要继续走集约化道路,不能仅仅停留在广告宣传这个层面,要有更精细、长远的发展格局:网络视频制作方式、内容风格、传播途径要考虑不同阶层爱好者的年龄、职业、网络工具种类等“大数据”,让这些文化形式更加喜闻乐见,为不同爱好者量身定制相应的文化大餐。文化艺术要与时代同步发展,不可僵化,更不能固步自封、划地为牢。要帮助传统文化艺术与时俱进,赋予其时代内核,形式上要更加适合网络传播,内涵上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

  互联网与文化遗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化的复兴对互联网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互联网+的优势是便捷、实惠、易推广,文化的特点是内涵,让人静下来,认真品一下,从平时快速紧张的快节奏里缓一缓,两者静动结合,让现代人生活更多元,更厚重。文化的复兴不能光盯着眼前的GDP,不能仅仅为提高旅游业收入,而应该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欣赏古人的书画,练一段拳术,跳一曲民族舞蹈,神仙般生活。

  互联网+传统文化应该成为一种常态,不局限于某个节日,以往节日来临前夕,才想起还有个节日,为了节日而紧锣密鼓地准备,节日一过又涛声依旧。这样的节奏不会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充其量是暂时性复苏。传统文化的传播、体验要成为常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要达到这个程度当然要面临相当大的困难。要培养各种民族艺术的接班人,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去主动经营发展,后继无人,“非遗”申请了又有何用?所以,我们要让互联网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更加深入、精准、长期,力争更多传统文化成果遍地开花。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