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王羲之《长风帖》的几个问题
2016-06-24 14:42:57 作者:姚悦 来源:收藏快报 已浏览次
从今天流传王羲之的墨迹法帖来看,可以肯定地讲,几乎都是唐宋钩摹本。但话又说回来,即使是下真迹一等的钩摹本,其艺术价值同样珍贵。因摹写右军法帖的人,都是唐宋超一流的书法大家,他们的钩摹水平,决不是内含笔墨随便的形似,而更多的则是形神兼备!
从今天流传王羲之的墨迹法帖来看,可以肯定地讲,几乎都是唐宋钩摹本。但话又说回来,即使是下真迹一等的钩摹本,其艺术价值同样珍贵。因摹写右军法帖的人,都是唐宋超一流的书法大家,他们的钩摹水平,决不是内含笔墨随便的形似,而更多的则是形神兼备!
右军有一通传世墨迹《长风帖》(见图),现藏于台北故宫,乃《长风》、《贤室》、《飞白》三帖合为一卷。因起首有“……长风”二字,故名。帖硬黄纸本,纵27.5厘米,横40.9厘米,11行,102字。释文:“每念长风,不可居忍。昨得其书,既毁顿,又复壮谓(温)深可忧。知贤室委顿,何以便尔,甚助,耿耿,念劳心。知得廿四问,亦得虎廿二日书,云新年乃得发。安石昨必欲克,潘家欲克廿五日也。足下比语张令未?前所经由,足下近如似欲见,今送,致此四纸飞白,以为何似,能学不?”墨迹刻入《淳化阁帖》、《大观帖》中。
此贴早在宋代即入大内宝藏,深受高宗赵构的垂青,又经虞谦、曹邦彦、虞大复等大家收藏;清入内府,乾隆帝常时时把玩而珍秘之,入《石渠宝笈》典籍,上钤乾隆、嘉庆、宣统三帝御览宝玺。在当时,它的艺术地位可谓不轻!值得注意的是,卷之左下角钤有“睿思东阁”朱文小玺,应为宋时大内宝藏。帖后有曾棨、董其昌、王廷相、汪道会四跋。而董其昌一跋尤为重要,跋曰:昔在史馆,同年王检讨尝携此卷视予,解“壮谓”二字曰“壮温”。检讨深于医理,其语当不谬。后有“睿思东阁”小玺,盖宋时大内宝藏,虞氏天球也,来初学宪重还旧观。今日于名园展玩永日,大可消暑,当辟尘犀,诚为厚幸。董其昌题,庚午六月。“庚午”为1630年,也就是董其昌过世前6年所题。实属难得!关于该《长风帖》为米芾所钩摹,董其昌并没有在该题跋中所论及。历代基本公认是米芾所摹;也有言之为褚河南所摹,但从其用笔的精神内涵来看,似乎好像立不住脚。著名碑帖鉴定家王壮弘经仔细考释,认为其为米芾钩摹不疑。
有学者认为,历代对于右军法书研究较为成功的莫过于两人,一是米芾,另为赵孟頫。说他们博通,不单单只是笔墨技法的游刃表现,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刻领悟右军墨迹的内在思想。我们常说,临摹书法,切不能笔墨只浮之于表面,刻意地书写,将只能是表面上的蜻蜓点水。思想上的理解和深入,应是笔墨神采为上的幽然真气!按米、赵两人的社会地位来分析,他们手中应该有一些右军的真本,因为别人看不到,只有他们自己密室把玩,故而,钩摹出的笔墨内涵最具神韵!
《长风帖》虽是米芾传世钩摹本,然字中内在艺术神韵跃然纸上。从笔墨行气上欣赏,我们根本感觉不到米芾是在钩摹,跌宕驱俗的流畅笔墨,将右军俊逸秀润的用笔气韵,书写的雅静而富有灵动!右军论曰“夫作字之势,饬甚为难。锋銛来去之则,反复往还之法,在乎精熟寻察,然后下笔。”那么米芾深悟右军之论,在钩摹时,将《长风帖》的精神内涵真正做到了“精熟寻察,然后下笔”之境!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