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龙泉窑菱口折沿盘

此盘直径18厘米,高5厘米,六出菱花口,折沿较宽,边缘随形凸起一条边,浅腹折收,坦底微内凹,圈足。整个造型看起来趋于平面,但从足至折沿却是层层伸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搞收藏多年,上手器物无数,遗忘者难免,但也有一些器物,只看上一眼便因其“相貌清奇”可过目不忘,譬如此件南宋龙泉窑菱口折沿盘(图1、2)即是如此。其规整优美的造型,奇特美妙的冰裂,颇有些“夫唯大雅,卓尔不群”。南宋龙泉青瓷中的这类花口折沿盘,传世数量并不多,制作上多见为精品,但如本品之“天然异禀,气质超凡”却也是少有。

 

  此盘直径18厘米,高5厘米,六出菱花口,折沿较宽,边缘随形凸起一条边,浅腹折收,坦底微内凹,圈足。整个造型看起来趋于平面,但从足至折沿却是层层伸展。这样的造型,加上胎骨釉层均极薄,烧制过程中是很容易塌陷且垂釉的,若非经验丰富,工艺娴熟的老匠人一般是烧不出来的。若较真而言,此器无疑过烧而致釉色不正,开片严重,好在其釉色虽青中泛黄,倒也匀称,由于温度高,釉水尤其通透见骨,清亮莹澈,致使满身开片如薄冰乍裂,不仅有冰裂的“形”,更具冰清的质感,别有一种品格。古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窑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每一件宋瓷都是天成之物,宋瓷这种独一无二的特性与明清官窑器不一样,需要我们长期积累经验心得去理解感悟。

 

  我们还可以通过同类器的比较来体会本品的成功。譬如图3所示这件南宋龙泉窑菱口折沿盘,是前几年纽约佳士得的一件拍品。此器虽是玉质感较强的粉青色,但与本品相比明显相形见绌。此器为八出菱口,口沿处没有类似本品的凸起白边,加上烧制过程中产生一些微小的变形,其菱花口看起来颇有些凌乱,远无本品的精准规整而不失流畅利落。

 

  可资参考的同类器还有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一件类似藏品(图4),也是六出花口,直径为17.7厘米,但高仅2.8厘米,似在烧制过程中产生一定程度的下塌,可俯视而不能侧观,器式上不如本品之秀挺隽逸。此类花口盘的形制来源无疑是唐五代金银器,如图5所示的河北宽城出土的唐菱花形芝鹿纹三足鎏金银盘(现藏于河北博物院),即有类似的六出菱瓣式造型。唐代金银器极盛,工艺发达,花瓣式造型的盘盏之类无论样式纹样都极为丰富,菱瓣口之外,还有葵瓣口或其他多曲花口,圆形器式之外,还有四方形、长方形、椭圆形等。由于有金银器造型在前,各式瓷器花口盘似乎只是模仿,造型上似无多少创新意义,但从一种材料到另一种材料,绝非简单的依葫芦画瓢。金银器的价值在于材料的稀有和贵重,金属具有延展性,工艺上较为稳定,只要提供材料,有工匠,即可照着模子做出八九不离十的成品来。瓷器虽取材于泥,却是泥与火的艺术,有能工巧匠,却还得凭造化天成,因为窑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确定性极强,所以每一件宋瓷都是天成之物。宋瓷这种独一无二的特性与金银器不一样,与明清官窑器也不一样,需要我们长期积累经验心得去理解感悟。

 

  用途上,此类盘一般作承盘使用,通常与造型呼应的盏配套用作酒器。如几年前庆元胡紘墓出土的一件葵口盘与葵瓣盏明显即是配套的一对。照此,与这件菱口盘对应的器物大致为菱瓣式盏。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