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断尘世二千载 白泥红印两悠悠

所谓封泥,是古代用胶质粘土封缄于竹木简牍文书、进贡物品的包装之上,然后在封缄之粘土上盖上印章的遗存。它起始于东周,秦汉最盛,终于南北朝。

  所谓封泥,是古代用胶质粘土封缄于竹木简牍文书、进贡物品的包装之上,然后在封缄之粘土上盖上印章的遗存。它起始于东周,秦汉最盛,终于南北朝。卫宏《旧汉仪》中有“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的记载。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硬陶罐口部的封泥盒,封泥文字“轪侯家丞”;甘肃金塔县汉代“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的封存文书的封泥装置上的封泥盒,封泥文字“居延右尉”,是古人使用封泥形式的珍贵物证。我们现在见到的这一时期的印章几乎全是白文(阴文),就是因为阴文钤于泥土变为阳文,易于辨识。封泥与古玺相表里,它可以说是秦汉印章在泥上的“印蜕”实物。

  临沂即古之琅玡郡治,史载秦置琅玡郡,今山东旧兖青沂莱四府东南境及胶州之地,汉治东武,即今山东诸城县治。东汉为琅玡国,治开阳,在今山东临沂县北十五里。隋治临沂,即今临沂县治。如今临沂博物馆藏不少秦汉封泥,很有历史价值,今展示一组共11枚封泥的拓片——“琅玡”(图1)、“琅玡侯印”(图2)、“琅玡太守章”(图3)、“琅玡司丞”(图4)、“琅玡司马”(图5)、“琅玡邑丞”(图6)、“琅玡县丞”(图7)、“琅玡水丞”(图8)、“琅玡都水”(图9)、“琅玡左盐”(图10)、“琅玡发弩”(图11)。

  这组封泥记载着有关琅玡的历史,从中可以管窥当时的官职设置、生活、经济、军事情况。

  “琅玡”是琅玡郡的简称封泥印。

  “琅玡侯印”,山东临淄出土,系秦代官印封泥;饼形,径约三厘米;背平,有二绳纹;面上印文为“琅邪侯印”,形方,有田字界格。

  “琅玡太守章”,西汉宣帝三年(前51)。杨荣字子孙,梁人,受业于戴圣,曾任琅玡太守,创“杨氏学”。陈俊(?—52),琅玡太守祝阿侯,字子昭,南阳西鄂(河南南阳)人,东汉大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一开始跟随刘嘉,官拜长史。后来跟贾复一起经刘嘉推荐投奔刘秀。作战勇猛,在河北比较闻名。后来参与山东作战,跟吴汉一同作战,平定山东后留陈俊坐镇。后来一直在山东任职,直到建武二十三年老死任所。按汉代的玺印制度,武官用“章”,这方“琅玡太守章”有可能是陈俊所用。

  “琅玡司丞”,陈直《汉书新证》之《地理志》第八上云:“《十钟山房印举》举二有‘琅玡令印’。惟秦封泥有‘琅邪司马’、‘琅邪侯印’、‘琅邪司丞’、‘琅玡都水’、‘琅玡水丞’、‘琅玡左盐’、‘琅玡发弩’。”

  “琅邪司马”、“琅玡司丞”是秦汉时郡中管军事的官员。

  “琅玡水丞”、“琅玡都水”秦汉时掌诸郡县水利事务,在各重要水系都派驻官署(《管子·度地》中有记载:“请为治水官,令习水者为吏大夫……乃取水左右各一人,使为都匠水工。”在都匠府司官衙内,统属有都水长、都水令、都水史、都水丞、都水监、都水中士、都水下士、都水徒役等大大小小一批官吏。都匠之职在以后的历朝历代一直沿袭,历经春秋、战国、秦朝、汉朝、三国,居然一直沿用至晋朝时期)。

  “琅玡左盐”是秦汉时大司农之下盐市令、盐市丞之下的官员。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同文字一样,已经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官印制度,确立了秦代制作玺印的标准书体,印材质地及形状、大小有明显规定,并以此来区分官吏的大小与等级。秦代的私印,也逐步被官印所同化,显示出一种秩序与井然。秦代建立起来的印章制度,到汉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并奠定了玺印“盛于汉”历史地位。汉印种类繁多,较之古玺与秦印,汉印显现出方正、质朴、平和、博大的整体风貌,这种风貌不仅与中华民族的崇高审美理想相契合,同时树立了后世篆刻艺术的最高审美典范,正是汉印的风貌,造就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印章的审美感知力。汉印的风格容量极大,在金、银、铜、玉、石等各种材料上,印工用琢、铸、凿等多种制作方法,让印面产生不同艺术效果,同时对缪篆的不同处理及由此所产生的印文异化,使缪篆的平整绝不是绝对的均匀、整齐与机械划一,而是包含了种种潜在的对立的统一。这些特点,在封泥上也有体现。

  秦汉封泥,是古代印章作为封缄时在泥团上形成的印记,它可以弥补存世秦汉官印的不足。在艺术方面,由于它特殊的质地(泥),使用特征及由此所产生的极为自然的不规则的边栏,使其呈现出一种与秦汉印相对应并互为补充的纯朴虚和与天真自然的美感。

  从这些琅玡秦汉封泥来看,它们是琅玡文化的一部分,古琅玡郡人才辈出,他们对秦汉政治形势和社会思潮的变化起到很大作用。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