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工匠精神” 助推文创产业发展

  专业的秀场,前卫的着装,爆满的观众……6月15日晚上,一场国际范儿十足的服装走秀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美术馆隆重上演,这场由167名毕业生自主设计、自主策划的服装设计展,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同时,这场“重磅”展演,也正式拉开学院以“物道·开新”为主题的2016年毕业设计开放展示周序幕。

  苏州工艺美院每年举办的毕业开放展示周活动,已然成为苏城一件标志性艺术盛事。本届开放展示周共展示来自工艺美院手工艺术学院、视觉传达系、环境艺术系、服装设计系、工业设计系、数字艺术系22个专业,1615名学生的近2000件作品,全面展示了学院师生的创新精神,更为普通民众提供一个接触前沿文创产品的平台。

  “开放展示周,就要让更多的人走进苏州工艺美院,实现教师、学生、行业企业、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联动,实现多方协同、多元共赢的良好愿景。”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建良说,敞开校园大门,让“设计文化”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是苏州工艺美院举办毕业开放周的重要目的。工艺美院在完善教育教学的同时,有义务深挖文化根源,以新的视角向社会传递美学生活价值,立体展示具有教育特性的现代艺术设计。

  为此,今年的开放展示周活动分为“美术馆优秀毕业设计展”、“六系‘一师一区,一生一位’毕业作品展”、“学生创意作品展示一条街”、“非遗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技艺展示”、“毕业季·2016届毕业生招聘会”等五大部分,向在校学生也向社会展示工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90后”设计师们对艺术的理解。

  开放周开幕当天,校园里一段长约200米的道路被琳琅满目的学生作品“挤满”。从微小的核雕、古朴典雅的陶艺,到民族韵味浓烈的银饰和大幅油画,学院精心策划的“学生创意作品一条街”吸引了大批群众前来参观、购买。“我们希望市场对学生的作品做出检验,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活动增强自身的社交能力,传递自己的艺术思维和想法。” 苏州工艺美院副院长刘珽说。

  三年磨一剑,无论是华丽的走秀,还是贴合文创产业发展方向的“一条街”,背后不仅是师生们辛勤耕耘的硕果丰收,更是苏州工艺美院教学改革成果的集中展示。

  走进环境艺术系实训大楼,以雕塑、金属艺术等不同方向设立的工作室一字排开,学生们在工作室里进行讨论、创作,紧张而忙碌。近年来,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创新形成了以“工作室制”为核心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实地参与实训。此外,学院还坚持探索多元的校企合作方式,与行业企业共建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5个、校企研究单位4个,更是用于承接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计划中国刺绣研修班”项目,为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提供了优质的保障,更为教学成果转化提供路径。

  而在美术馆一号展厅内,一件名为“长沙岛民宿”的微观建筑模型引起记者的注意。作为政府帮扶项目,这一项目设计精妙,突显出浓郁的田园风情,由苏州工艺美院环境艺术系、视觉传达系等多个系别跨系合作完成。“在这一项目上学校把工作室的课题集中起来,在设计中更加融入对太湖渔岛的文化溯源。今年所有的毕业设计项目都要求是真实项目,其中不少都是政府和企业项目,作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环节和思辨能力。”环境艺术系周潮副主任介绍,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对技术、专业的培养,学院也更加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这也是设计项目获得认可的重要原因。

  “传承‘工匠精神’,就是要以精益求精的‘工匠态度’对待‘教’与‘学’。”在王建良看来,培养合格的工艺美术人才,关键是要保证教学质量,目前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从单纯的“应用型”向“应用型”+“研究型”人才培养转变,在文创产业大发展的趋势下,培养既有技术又有思想的“哲匠”是工美职教的新方向。

  作为学院毕业设计开放展示周的主要策划部门,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李程老师介绍,今年,共有300多家企业报名参加学院组织的毕业招聘会,而最终经过遴选只有75家得以进入校园,而部分系别的学生更是在此之前就被用人单位“一抢而空”。从企业挑学生,到学校挑企业,不仅反映了苏州工艺美院人才“炙手可热”,也反映了社会对苏州工艺美院“设计文化”的认可。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