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了那么多年的古诗词,你有没有想过古人为啥老写诗?
从上学开始,老师就要求我们背诵古诗词,相信有不少人那时候都在想,古人没事总写诗干什么,可苦了我们。那么古人为什么写诗(词)呢?这个问题好像没什么意义,其实大有意义,弄懂了这个问题,就能大致理解古人写诗(词)的内容,更好的鉴赏,这对于学生来讲尤为重要。因为我们不理解古人所处的环境,常常以今解古,不是歪曲诗词的本义,就是闹出笑话。
一.古人写诗(词),其实就是那时的一种日记,现在叫写微博,还可以叫做晒心情。
在古人所的写诗(词)中,四季变换有之,登临山川有之,人生际遇有之,悲欢离合有之……“日记”写的最全的要数杜甫。我们常常把他的诗歌称为 “诗史”,说他的诗歌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这是从国家的角度讲的。但从个人角度来讲,他的诗歌是“日记”,从青年时代一直写到暮年的病危时刻,记录了他的理想、他的奋斗、他的落魄、他的遗憾。如果按现在的口味起名的话,那一定是《杜甫——最早的京漂》《杜甫升职记》《杜甫流浪 记》。其他的诗(词)人也一样。李白今天隐居,明天出山,后天在京城,在后天被贬,都有“日记”留存,成了名篇。苏轼在仕途生涯中,黄州的“日记”最精彩,一直传颂至今。
二.古人写诗(词),是科举的需要,是登龙门的需要。
在唐朝,诗歌作为科举的考试内容之一,自然引起了士子们的重视,因此写诗成了重要内容。唐朝科举考试前,有“行卷”的风气。“行卷”就是考生把自己写的诗作送给主考官阅读,以期博得青睐。考生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写了一首诗送给当时的已经为官的张籍。他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近试上张水部》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后来朱庆馀考中。
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因为诗写得好,他的诗流传广泛,影响不小,就连皇帝家的公主都诵读他的诗,后来为他参加科考夺得第一名奠定了基础。李白的诗在唐朝广为流传,就连皇帝李隆基都知晓他的大名,原因就是李白自己诗歌的广告做得好,当时的太子宾客贺知章十分赏识他的才华,因此向皇帝推荐李白,李隆基后来召李白做翰林学士。在大唐,作诗成为仕进的一条重要渠道,全唐诗的洋洋大观和科考不无关系。
三.古人写诗(词),是朋友、亲人之间交往的需要。
在众多的诗词中,有赠别、怀人等类型。这些诗词,表现了朋友之间眷恋不舍互相安慰、风雨同舟的真挚的感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 《春日忆李白》、李白《送友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杜甫《月夜》、柳永《雨霖铃》透过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 我们仿佛看到离别的泪水,远去的行舟。一首诗词,胜过千言万语。诗人之间相处时间之短,见面之少,是我们现代人不可想象到。诗(词)的感情浓厚,非今人可以体会的。

四.古人写诗(词),是排遣苦闷,或者说是娱乐的一种方式。
古代诗作中也有欢乐的篇章,但绝大多数的篇目是书写怀才不遇、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被贬之后远离国都的失意、离别思乡的痛苦。古代的交通困难,通讯不便,生活条件恶劣是难以想象的。古诗中的常常出现的“寒”字,不要以为是平常的字眼,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彻骨的寒风。那时没有空调暖气,衣服保暖性也差,这是我们现代人难以体会到。诗人或居住驿馆,或居于寺庙,或居于衙宅,在风雨之夜,独对孤灯;或者春江花朝,漫步江边。思亲思家思友,各种情感 涌上心头。因此作诗成了排遣寂寞的一种方式。如甫的《春日忆李白》《望月》,张继的《枫桥夜泊》等等。宋代辛弃疾、陆游的诸多词作都是为排遣苦闷而作的。
其次,诗词写作也是娱乐的一种方式。写好的诗(词),尤其是优秀的诗作,通过亲友的传抄,流传开来,歌女以其为唱词,在宴会为那些文人雅士上演唱,有着重要的娱乐功能。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维的《渭城曲》在唐朝广为传唱。宋代柳永的词流传甚广。“凡有井水处皆有柳 词”,甚至金国人都知道。这些诗(词),在当时承担了相当多的娱乐功能。
五.古人写诗(词),是为了立言,为了不朽。
儒家有“三不朽”之说,即“立功、立德、立言”。古人写诗词也是“立言”的一种。因此凡有有作为的士人都有诗集或词集流传于后世,成为他们的精 神地标。《杜工部集》《李太白集》《东坡七集》《稼轩长短句》……透过他们的诗词,他们的光辉风范书写在历史丰碑上。我们追慕先贤的品格,他们的作品激励 后人更加奋发有为,这些诗(词)蕴藏了无穷的正能量,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
责任编辑:嘉蕊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