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枕头又硬又冷,古人为何这么“自虐”呢?
追剧达人们不难发现:古剧里的枕头都是硬邦邦的,人躺在上面会舒服么?脖子难道不会痛么?现代人都是以“软”为卖点,枕头是越软越舒服,为什么古代人偏偏要用硬枕头呢?
相信很多人都见过上面这张图片,北宋定窑孩儿枕,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号称九大镇国之宝。小编看到这张图时就觉得奇怪:我泱泱大国,绫罗丝绸、棉麻丝绢,缺了哪样?非要睡这种又硬又冷的枕头,不怕把脖子睡断吗?古人为何这么“自虐”呢?
硬枕是古人床上标配吗?
网上有帖说,古人用硬枕大兴于隋,这是因为隋开创科举,寒门学子为改换门庭,纷纷挑灯夜读,困了就在圆木枕头上眯一会,一旦熟睡稍有偏动,就会滑落而惊醒。它又叫“警枕”,和悬梁刺股差不多的意思。
其实,硬枕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年就该有了。
“寤寐无为,辗转伏枕”出自《诗经•陈风•泽陂》,从“枕”的造字上看,最初做枕头的材料就多为木头,《说文解字》的解释也认为如此。
考古学家曾在河南信阳发掘一座战国楚墓,里面有个竹枕;玉枕、石枕、铜枕,陆续发现于汉代之后;隋唐之后又有了陶瓷枕。
五牛铜枕
硬枕是陪葬品还是生活品?
这些枕头多发现于贵族墓中,古人认为玉器通灵,一般用在礼仪、祭祀、陪葬,生活上是不太会用玉枕的,那剩下的石枕、瓷枕、铜枕是陪葬品还就是日常家居的生活品呢?
在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展出的第87号瓷枕上,枕面中央刻有:峰前明月照藤床,窗内清风生石枕。
金磁州窑八角形枕
月上群峰,藤床石枕,清风徐来,一幅优哉游哉小日子写照。
辛弃疾也睡过硬枕,“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山晚来收”,一个“冷”字,说出了睡在竹枕上的惬意。
古代硬枕都有什么功能?
据专家研究,人在入睡以后,头部的温度过高,就不容易入睡,日常家庭中以荞麦、木棉或塑料泡沫为枕芯的枕头,由于所填物料不透气,不容易散发头部所产生的 热量,所以在夏天多在其上垫上枕席,这样头部就感到凉爽容易入睡。古人对以上现象不一定能上升到科学的阐述,但古代的枕头大多具有清火、安神的作用。
文献中即记载了不少用中药配制而成的药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提到“明目枕”,就是一种作为驱头火、明目、医治头昏目眩的非常简易的疗法。
而这种硬的枕头,也不是后脑勺放在上面,而是脖子枕在上面,不但凉快,还能保护发髻不乱。还有种说法,这种枕头还有利于健康。有一种说法是无忧四寸长寿三寸,所以高枕无忧的枕头就是12公分,长寿的枕头就是9公分左右。
从医学角度说,这样的枕头虽然不舒服,还是有好处的,垫了这个硬枕头,颈椎会更加前驱,这样的前驱,对于颈椎病是有好处的。不过侧躺的话就没什么用了,而且九公分的高度在矫正颈椎弧度方面比十二公分的更好,所以长寿三寸的说法也很科学。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