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绂墨竹图轴
《墨竹图》轴,明,王绂作,纸本,墨笔,纵113.8cm,横51.3cm。
是图以墨笔画竹三株,竿梢挺然,枝叶飘摇,有潇洒出尘之致;枝干润泽,叶尖微垂,具含雨带露之态。王绂以画山水竹石闻名于世,其画竹尤为明代“开山手”。此幅画法上承元人而自出新意,出竿、伸枝、布叶,均笔笔有法而又不拘于法。以圆劲之笔画竿,以秀挺之笔画枝,竹叶运用笔触之宽窄直曲,发挥书法特长,随手自然撇出,以体现叶之正侧向背,顾盼俯仰。以墨之干湿浓淡,笔触之大小疏密,表现竹丛之空间感和立体感。运笔熟练简洁,造形生动逼真,别具一种清爽之神韵。
相传王绂画竹曾有一段故事,他在北京时,夜闻箫声优美,于是乘兴画竹一幅,次日访吹箫者欲当面相赠。其人乃大商贾,见此当然高兴,立即送王绂以厚礼,请他再画一幅。王绂笑曰:“我为箫声访,汝以箫材报,汝俗子也。”遂把前画撕毁,礼物退还。这种傲岸孤高的品性,在王绂笔下的墨竹中时时自然流露,成为其人格的写照。
本幅自题:“□□辛巳九日王紱寫寄塵外禪翁清供。”下钤:“孟端”。裱边有吴湖帆题:“辛巳爲建文三年,九龍山人時年四十歲。辛字上有剜補痕,蓋永樂靖難後忌諱而然。”依此,辛字上面所缺者应为“建文”两字,永乐改制后,收藏者忌讳,怕惹不测之祸,故挖去。政治风波每每累及艺术品,此其一例。所幸剜挖不多,于画尚无大损伤。洪武时王绂因事受牵连,谪戍山西大同,建文元年被释还京(南京),此图正是被释后二年所作,而孤高潇洒之气流露于竹间,可知他并不因遭受贬谪而稍意冷。《无声诗史》载:王绂尝“游太行,出雁门,往来晋代之间,周览形胜,辄感慨吊古,徘徊不能去。一时闻,人慕其名,争延致之,及观其气貌瑰岸,议论踔厉,益加器重。”是知王绂虽遭贬谪而更富经历,气格文采愈高,此图正是画家当时襟怀的写照。
王绂此图,实乃借画竹抒发心怀,表示其对超豁出俗、不与庸俗污浊之徒相苟合的人格的赞美,故题赠友人“清供”。清代王应祥于本幅左上角题诗云:“遠懷天上玉堂仙,身綴鵷行又幾年。回首故國歸未得,夢魂應繞竹溪邊。”则是着意于王绂曾多年归隐九龙山,以为王绂作此图是借写竹而表达其怀念故乡之情。
又诗堂有明代邵宝诗题:“萧萧数叶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千。”对王绂写竹的造诣备加推崇。诗中所谓“中书”,即指曾官“中书舍人”的王绂,不过王绂官至中书舍人时,已是永乐十年(1412年),是作此图十余年以后的事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