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当涂三座古塔鼎足而立 金柱塔是研究明代古建珍贵资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当涂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当涂虽小,三塔两浮桥”。两浮桥即横跨姑孰溪的南津桥和虹彩桥。三塔便是县城城北黄山塔、城东凌云塔、城西金柱塔。三塔“鼎峙三垣,形家谓作镇乾方,为三邑(即当涂、芜湖、繁昌三县)之主星”。对于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城来说,三座古塔环于城周鼎足而立,是十分少见的。如今重修后的“三塔两浮桥”成为当涂的标志性建筑。

 

  黄山塔


  据传有仙人牧鸡于此

 

  黄山塔位于县城城北黄山山脊。黄山高四十丈,如初月形,旧传仙人浮丘公牧鸡于此,亦名“浮丘山”。清《嘉庆一统志》载,旧时江水直至山下,故又名“黄江山”。黄山山体不大,但古迹众多,除了黄山塔外,还有黄江庵、眼香庙、深云馆、怀古台、誓清堂、广福寺、东岳庙、章公松等,更有姑孰八景之一的“凌歊夕照”。凌歊台是南朝宋孝武帝于大明七年(463年)巡视南豫州时所建避暑离宫殿,晚唐诗人许浑曾以“三千歌舞宿层台”的诗句赞其宏伟,可惜这些古迹均已湮没,仅存凌歊台残留的一块刻有明人诗作的“方丈巨石”和这座高二十九米,五层八面的黄山塔。

 

  据考证,黄山塔始建于南朝宋永初年间(420—422年),初为方形楼阁式木塔,属黄江庵寺塔。塔基下供奉“居僧”舍利和遗骸。唐诗人李白登黄山送族弟时曾有“长啸倚天梯”之句,但该塔最迟不晚于唐中后期倒塌或火灾焚毁。

 

  现存的黄山塔为北宋政和三年至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13——1159年)重建,属砖木混砌楼阁式佛塔。

 

  凌云塔


  传为宋代李之仪垂钓处

 

  凌云塔位于城东凌云山顶。凌云山又名“凌家山”。清《嘉庆一统志》载,山西有石洞,宽广丈许,相传为陈、罗二仙(俗称“和合二仙”)隐居修真之处,后人架石为门,刊“和合洞”三字,又于“旁筑二仙庵以祀之,庵后凌云阁凿石为壁,椅槛遐属有飘然之意”。

 

  民国《当涂县志》载,山东南“有巨石仄卧古溪河滨,可坐数十人,约‘钓鱼台’,传为(宋)李之仪垂钓处”,后有“客星亭、浮杯槛诸胜,号‘小严滩’,今废”。

 

  凌云塔为明嘉靖间(1522—1566年)所建石塔,初名“文峰”,后以基址不固而踣,万历四十年(1612年)巡按骆骎曾、知府胡尔慥重建为砖塔,名“凌云塔”。塔中窒实,不便登蹑,至光绪间塔已残破大半,宣统三年(1911年)六月,因大风雨而全圮。

 

  及至百年后,当涂县按明塔楼阁式形制恢复凌云塔,塔高三十五米,七层八角,内设阶梯,外附檐廊,绕廊可观姑孰溪碧波西流,亦可望青林、白纻诸山黛色。

 

  金柱塔


  研究明代古建珍贵资料

 

  金柱塔位于城西姑孰溪入长江口南岸堤埂上。据乾隆《当涂县志》记载:“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县令章嘉祯议郡邑三方形胜,诸峰环拱,垣局最善。唯西濒大江,水势直泻,欲建浮屠于其地,虑费钜力殚,更岁祲未果。”及至万历十七年(1589年),章嘉祯才以县城居民所掘宋理宗时期“窖金”购民田所建。后因江潮冲落,石岸崩圮,清康熙六年(1667年)大修,并于塔下建堂、亭,供奉章嘉祯像,惜今堂亭不存。

 

  金柱塔为双套筒楼阁式砖塔,塔基由青石叠砌,通高四十六米,底径九米,八角七层。内外筒之间为梯道。内筒各层为穹隆顶塔心室,顶檐下口镶佛像砖,内设佛龛,其中一层为佛殿。各层外檐口以砖仿作斗栱,各层各面均开劵形塔门,门两侧筑灯龛。

 

  金柱塔设计科学,虽集宗教、风水、航标等诸多功能于一体,但不繁杂,体态稳重大方,其倚柱、佛龛建造精美,双杪华栱、鸳鸯交首栱制作精细,佛像砖地藏菩萨形象刻画细腻,灯龛设计巧妙,是研究明代古建筑艺术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和旅游价值。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