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沉香存世的真正价值

2014年,整个沉香市场交易量超过了千亿元,2015年更甚,大量资金从其他投资收藏市场转移到沉香市场中来,沉香投资收藏的热度甚至超过了古玩字画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据报道,2014年,整个沉香市场交易量超过了千亿元,2015年更甚,大量资金从其他投资收藏市场转移到沉香市场中来,沉香投资收藏的热度甚至超过了古玩字画等。香至尊沉香创始人孙玉辉表示,沉香投资热的兴起,反应的应该是社会对沉香价值的认可,但实际上,人们对沉香的认识往往只局限在沉香的保值增值价值上,而对沉香真正流传千年,存世至今的价值却知之甚少。

 

  沉香作为投资收藏品,其保值增值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沉香能够在投资市场中脱颖而出,倍受青睐,主要在于其能稳定的保值和增值。保证其稳定增值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沉香资源稀缺。目前,我国与东南亚沉香产地的野生沉香资源已经逐渐减少,我国的海南沉香和东南亚一带的熟香已经基本绝迹了,越南2015年盛产沉香不足几公斤而已。第二,沉香形成时间长。一块沉香的形成不仅需要温度、湿度、外界细菌和香树分泌物等共同作用下才能形成,而且至少需要十年乃至成百上千年的时限,故其原有价值相当昂贵。第三,每一块沉香制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沉香的形状、味道、纹路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基本上每一块沉香都是孤品。

 

  沉香存世千年的真正原因在于其药用价值和作为宗教精神的寄托物

 

  首先,沉香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我国对沉香药用价值的记载可追溯到《本草纲目》、《日华子本草》等医学名著中。《本草纲目》谓之“气味辛,微温无毒。有降气、纳肾温中、清肝之功效”,“治上热下寒,气逆喘息,大肠虚闭,小便气淋,男子精冷”。《日华子本草》则记载其药用为“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去邪气。止转筋、吐泻、冷气,破症癖,治冷风麻痹,骨节不任,湿风皮肤痒,心腹痛,气痢”。同时,《名医别录》、《雷公炮制药性解》、《神农本草经集注》等典籍也均有关于沉香药用的论述,足见其于中药材界的显著地位。

 

  此外现代中医学也证明了沉香的药用价值,沉香的医学功效主要来自其五行之说,五行就是众所周知的金木水火土这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被分为五色,五色即绿、红、黄、白、黑,沉香的味有酸、苦、甜、辣、咸五味,要与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相宜。沉香的沉香熏香更是遵循五行之道,将沉香生命化,欲求以行养生,以身造物。因此随着社会亚健康人群的逐渐增多,沉香的医用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只是,当今社会中, 很多人只知道沉香是一种香料,可以被制成手串、佛珠、香粉之类的产品应用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却不知道它还具有如此高的药用价值。

 

  其次,沉香作为宗教文化的传承物,有着较高的地位

 

  沉香之於宗教涵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回教、天主教,是世界五大宗教共同认同的稀世珍宝。在庆典、祭祀仪式中,能燃烧沉香被视为奉拜神灵的至高形式,更是个人修行时不可或缺的圣品。

 

  沉香是佛教供佛重要香品之一,以唯一能通三界的香气而着称。庄严美好的内涵中,有其特殊的时代使命,对于现代人生活环境与生命境界的追求,影响深远。佛家认为,人有眼、耳、鼻、舌、心、意六种意识,而六种意识中,最先与外界接触的且唯一无法关闭的意识就只有嗅觉,古人非常聪明,为了锻炼我们的六识向内敛,不去接触外界的诱惑,不让外界的“六尘”影响我们的“六根”,便以香来介入我们的修行。因为香能够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嗅觉,使我们的心能够得到片刻的安宁。每一个人心里都非常浮躁,而通过闻香,人们可以获得片刻的清静,正是凭借着这片刻的清静,人方能反思自我。

 

  基督教中,圣经约翰福音第十九章三十九节曾提到:又有尼哥底母,就是前见耶稣的带着没药和沉香约一百斤前来。沉香是基督降世前,三位先知带来世间的三件宝物(沉香、没药、乳香)之一。

 

  道教认为,燃烧沉香可以降魔驱邪,以铜制容器装盛沉香,终日点燃,象徵天地间和合盈盛之气,称为氤氲缭绕。此外在道家养生中,沉香是修持中悟入圣道必备的珍品。

 

  回教常使用於重要庆典中的香薰仪式,并以沉香油为往生者擦拭身体。

 

  因此,沉香在宗教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百香之首可谓实至名归。近来,随着宗教文化的开放,人们对沉香与宗教的渊源也逐渐有了一定认识和了解。

 

  在此,孙玉辉提醒,收藏、品味沉香是一件风雅之事,沉香爱好者们关注的重点应该从沉香的投资获益方面转移到沉香自身具备的药用价值、宗教文化价值中来,这样,才能算真正认识沉香,才能在收藏沉香的过程中收获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