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沉香应避免步入三个误区

据统计,进入沉香市场的消费者中,有约九成的人曾经遇到或买到过假沉香或以高价买到劣质沉香。众所周知,沉香收藏是一门需要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的,但是,却往往有人陷入购买的误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据统计,进入沉香市场的消费者中,有约九成的人曾经遇到或买到过假沉香或以高价买到劣质沉香。众所周知,沉香收藏是一门需要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的,但是,却往往有人陷入购买的误区。

 

  香至尊沉香创始人孙玉辉指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消费者没有掌握足够的沉香知识,就盲目冲进沉香市场,因此缺乏自己独立的判断,只能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二是,沉香市场上充斥的一些不法商家和伪专家,为了谋取暴利而编织所谓的真理,忽悠消费者。总的来说,收藏沉香,一定要避免步入三大误区。

 

  误区一,对沉香概念混淆,模糊各类名词的区别

 

  混淆概念,是一些沉香商家惯用的伎俩,把一些名称上类似的产品捆绑在一起,高价销售低端产品,比如“奇楠种”、“加里曼丹花奇楠、虎斑奇楠,还有的甚至富森红土奇楠”,基本把他们能知道的名词都用上去。而且这些“奇楠或他们写着沉水的顶级货”,价格通通在几千元以上不等,甚至有万元以上的价格出售,有人拿奇楠种当奇楠卖,一串奇楠种手串,可以卖到几十万元。

 

  因此,沉香收藏者进入沉香市场前一定要弄清沉香的产地和种类,目前主流沉香产区分为印尼系和越南系,印尼系中包括加里曼曼丹,达拉干,马尼涝,巴布亚等,以沉水珠为例,市场行情在8000-10000元人民币/克。而沉水浮的价格,差不多在2000-3000左右人民币每克。越南系沉香中,可以制作手珠的材料有惠安,芽庄红土。价格正常比印尼系贵一点,因为相对而言资源更少一些。

 

  而经常提到的奇楠,可以说是越南和海南的沉香特产,越南各类目前市面上很少见,原材价格在8000——3.2万每克不等,成品的手串价格就更高了,根据珠子尺寸,一般要几十万元人民币不等,海南更是少见。此外,沉香收藏者要知道,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印尼奇楠的叫法,其实印尼系是不出产奇楠的。所以,购买前一定要掌握这些常识,避免走入误区。

 

  误区二:认为只有能沉水的才是沉香

 

  很多不懂沉香的人,望文生义,把沉香理解成会沉水的一种香。当然,这也是目前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而大肆宣扬的一个理论。其实这种观点是对沉香的一种误解。  其实沉香的定义是,即符合树种、产地、结香条件、结香特性的天然油脂与木质的结合体,即为沉香。如果说只有符合沉水这个特性的才能被称之为沉香,并且收藏者信服了这个谣言,那么所产生的的后果只能是三种;一,花费上十万元以上,您才能买到所谓的真正的沉香;二,会认为之前所买的香韵层次丰富、香气纯天然、结油纯天然、产区优质、品相完好的沉香都是“假”的;三,开始去买的价格在几百或者几千不等的所有沉水的木头,这样买,那买到的就可能真是名副其实的假货了。

 

  误区三:颜色越深,越黑亮的沉香,价值一定越高

 

  沉香的形成是沉香树受伤后,在伤口分泌出来的特殊黑色物质,对伤口形成保护以及自我修复,此处,黑色物质(即油脂)与树体木质结构的混合体,并具有独特香气的部分,称之为沉香。于是,在这样的概念支撑下,沉香颜色的深浅,黑不黑就成了将沉香卖高价的理由,然而,虽然是沉香定义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沉香的好坏之分并非肤浅的由单单这一项决定,沉香爱好者和收藏者千万不要以偏概全。

 

  决定沉香的价值高低的因素有五个方面:一是,产地所产出沉香的多与寡,即稀有性;二是,产地在市场中的受众面,即认同度;三是,沉香本身的结油度,即油脂成份的多寡。;四是,沉香本身的产出体积,即结香块度、品相的完整度;五是,沉香香韵的高雅程度,香气的层次变化丰富与否,气味所带来的愉悦程度等有关于直接体感与沉香香韵间的关系。因此,判断沉香的价值,千万不能仅仅以颜色来决定,要综合以上五点综合判断。

 

  因此,进入沉香市场,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这个市场上各种声音都有,有的是对的,可以听,有的是错的,应该摒除。如何抉择,就需要沉香爱好者根据自己掌握的沉香知识,以及自己的经验,加以取舍。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