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偶再现川西民俗 女教师“牛作”进博物馆
从6月11日,成都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以来,什邡市特殊学校美术老师方艳几乎每天都会接到亲朋好友的“求证”电话。询问新馆民俗馆中的“茶馆众生相”场景布偶是否真正出自她之手。“我的作品首次正式面向公众展出,地点还在博物馆,大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方艳告诉记者,其实自己半年前初次接到成都博物馆的邀约电话时,她的反应和大家一样。
今年36岁的方艳从事手工布偶制作已有10余年时间。近几年,喜欢民间文化艺术的她开始将制作方向锁定川西民俗场景布偶。她制作的《川西坝坝茶》曾获得2014年“太阳神鸟杯”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工艺美术品、旅游纪念品专项赛金奖等奖项。也正是由于获奖,成都博物馆找到了她,希望她能用布偶重现成都历史记忆中的川西茶馆文化场景。
方艳获奖的川西坝坝茶场景布偶
展出的布偶共分为四组场景:“六腊之战”反映抗战后期,鹤鸣茶馆里青年教师的艰难应聘;“吃讲茶”描绘有纷争的人们在茶馆请德高望重的人断是非;“打围鼓”展现人们茶余饭后四五人围坐在一起唱川剧、听川剧;“袍哥江湖”重现了四川袍哥在茶馆拜码头、摆茶碗阵的场景。
“别看只有四组场景,但从构思到制作我却花了半年多时间。”在方艳家的客厅一角,记者注意到有不少民俗方面的书籍、影像资料。她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她接到邀约后的“补课”资料。“每个场景、每个人物、每个道具的设计、制作都得准确无误。”在博物馆专家、学者的指导下,经过了多轮修改,2个多月后,她的设计稿才通过审查。此后,方艳便开始没日没夜地赶制人物、道具等。
“过去人们很少用布做人偶的面部表情,因为相比泥巴、陶土、树脂等材料来说,布的难度要高得多。”方艳说,为让人物表情丰富,最初,她选择用丝袜包裹填充物来制作。但实践发现,丝袜制作的布偶不但太透明、容易滑丝,同时也难以在上面绣眼、耳、眉毛等。经过多番尝试,她最终找到了一种适合的弹性布料。
尽管得到了博物馆和不少观众的认可,但方艳并不打算急着将自己的布偶推向市场。“我给自己的定位是高端民俗布偶艺术品,要市场化,还要很长的路。”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