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大省山西非遗传承不再“守家规”

  “现在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不管是否姓史,也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教,而且免费教。”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鬼摔跤第四代传承人,今年63岁的史六儿已双鬓斑白,五分钟的表演早让他气喘吁吁,“演不动了,再不打破家规收徒弟,真的要失传了。”

  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也无法让带着时间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摆脱濒临灭绝的境地。近年,随着传承人的老龄化甚至纷纷去世,破格传女、广纳徒弟成为许多非遗项目延续生命的选择。

  11日到13日,中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文物大省山西对省级和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集中展示。

  中国民间传承“家规”要求,家族世传的手艺传男不传女,且不传外姓人,希望以此保持技艺的独特性,成为后人谋生的“铁饭碗”;另一种传承方式为师徒相传,讲究艺因人存,人亡艺绝。

  随着社会变迁,上述“家规”成为束缚技艺传承与创新的“紧箍咒”。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临和史六儿同样的境况,他们不得不打破千年家规,从民间寻找合格接班人,在有生之年开枝散叶,加快传承步伐。

  史六儿有两个女儿,“家里没有儿子,怎么办,不教就意味着失传。”他的小女儿喜欢二鬼摔跤,自小便从父学艺。如今,史六儿希望招到男徒弟,“毕竟表演是个体力活儿。”

  苏永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氏琉璃第八代传人,他的先人是嘉庆年间专为北京皇宫烧制琉璃瓦的“高级工程师”,600多年来,凭借家族秘方,苏家的琉璃制作传承不息。

  “以前只做琉璃瓦,现在用量少,效益也不好。”加之琉璃瓦制作过程繁琐枯燥,苏永军的两个儿子都不愿学习。如今人到中年的苏永军也开始考虑技艺传承,“我正在筹建一个琉璃技艺传习基地,免费对外开放,让大家感受琉璃制作,如果能收几个徒弟,那是最好,学徒宿舍我们都盖好了。”

  山西作为文物大省,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该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4项,但多数面临传承人对接断裂的窘境,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平均每个项目不足1人,非遗大市临汾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1个,其中16项空缺国家级领军人物。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就业观念的变化,使愿意从事传统文化事业的手工劳动者越来越少,生于民间的那些传统技艺慢慢失去了曾经的色彩。

  长期关注非遗项目的山西省政协委员王金珍建议,官方应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基金,对重点非遗项目实行精准帮扶,增强其造血功能,不断壮大其社会影响和市场份额;也有专家建议,在幼儿、青少年教育中,增设非遗手工课程及社会实践,提高其对非遗项目的兴趣、情感;广泛开展拜师收徒活动,形成科学、合理的梯队结构。”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