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海博物馆内集体“快闪”带你看瓯海文化遗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当端午遇上文化遗产日,你怎么消遣?昨天上午9时瓯海博物馆内35名志愿者演绎了一场集体快闪活动。鼓词、撞歌、参龙、赠扇面……整个“快闪”活动持续了30多分钟,吸引600多人次的市民围观。瓯海区文广新局围绕今年国家“文化遗产日”主题“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在新近开馆的博物馆上演,旨在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让其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昨天上午9时许,安静的瓯海博物馆大厅内,10名身着黄衣黑裤的大学生突然排成三排,跟着音乐的节拍,开始舞动起来。博物馆里的不少市民很是好奇,围上来一看究竟。原来,这是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的学生拉开文化遗产“快闪”的帷幕。90秒后,大学生快速离场……

 

  “塘河船过帆游关,谢灵运诗吟帆游山;穗丰有座明朝刘基庙,周朝宝贵出山间……”随着一阵急促的鼓声响起,在鼓声的应和下,一名身着唐装、头戴黑色礼帽、手执金锣的老人开嗓了。这名老人便是我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撞歌”传承人王学钊。

 

  王学钊老人说,他表演的“撞歌”源于瓯海茶山用温州方言演唱的民歌,内容多是表现劳动者在劳动中自娱自乐的一种情景,类似于山歌对歌,通常由一人独唱或多人对唱。

 

  在昨天的“快闪”现场,年纪最大的属王学钊老人,今年81随,除他之外引人关注的便是15岁的贾颜琳。一把牛筋琴,一面扁鼓,一块三粒板……手一动,声一起,口一张,脱胎于敦煌遗书《茶酒论》的故事娓娓道来。谁能料到,这是出自一个穿着白色背带裤、一脸稚气的女孩。

 

  “大好形势四字分,文化遗产保尊亲。一保风调雨又顺,二保国家民平安……”在昨天的快闪活动之末,还由何金松等人展示了“参龙”。因端午正值中高考期间,市区龙舟停划。在往年划龙舟时,每当两“龙”交会或是龙舟划过祈福的香案,“参龙”师傅便会以戏曲内容、民间故事、历代名人事迹、风俗习惯等为素材,即兴组成一节四句各七言的参句,用诗歌咏唱的方式高声向岸上的观众猜出物品名称。

 

  在“快闪”活动之后,十余位瓯海当地的书画家还现场泼墨挥毫,按照“端午送扇”的节俗赠给在场的市民。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