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蒙古之服饰赏析

  在内蒙古地区出土的罟罟冠实物中,直径在9-12厘米之间的罟罟冠占多数。冠体后方有帔幅,缝制在罟罟冠的帽子上,下垂披在肩部,以遮挡风沙。由于蒙古地区自然环境空旷且风沙大,因此女性们在佩戴罟罟冠时需要将其牢牢固定,以防止吹落。有的出土罟罟冠上则装饰有各式松石、琥珀制成的串珠等。《蒙古秘史》中记载,“富有的贵妇们在头上戴这种头饰,并把它向下牢牢地系在一个帽兜上,然后再把帽兜牢牢地系在下巴上。”如南薰殿旧藏的《历代皇后像》中元世祖皇后像上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罟罟冠被固定在下巴上的三角形帽兜上。帽兜与冠两侧的织带相连,末端连接着罟罟冠的顶端。

  内蒙古博物馆馆藏一件内蒙古四子王旗元代净州路古城址附近出土的罟罟冠,冠体高34厘米,翎子残长17.5厘米。内蒙古正镶白旗乌宁巴图苏木出土的一顶罟罟冠高度为29厘米。但这些出土的实物并不完整,大多数只保存了冠体, 没有高帽和顶端的装饰,如果加上装饰物的高度整个罟罟冠的高度应在50厘米左右。从现有的图片资料上,我们也可以推断出罟罟冠的高度,甘肃安西榆林窟壁画中的蒙古供养人所戴的罟罟冠,冠体与头长接近,高度不超过一尺。敦煌壁画蒙古供养人的罟罟冠高度比头长略长,蒲城洞耳村元墓壁画中的女主人所戴罟罟冠高度也与头同长。结合实物与图像,我们可以推断出罟罟冠的高度在50至70厘米之间,再加上装饰的羽毛和配饰,其高度确实令人惊叹。这样的冠饰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许多的不便,“出入庐帐,须低回”,在坐车时还需将翎毛取下,交予下人。

  贵妇们用“竹篾为骨,销金红罗饰于外”或“包以红絹金帛”或“以大红罗幔之”,用孔雀毛、雉尾、枝条或贵重面料包裹铁丝后作为装饰。普通妇人则多用青毡、黑布等包裹,区别皇室贵族与普通百姓的身份就在于罟罟冠的顶端是否有翔毛。罟罟冠虽也为皇后所服用,但在民间也是允许穿戴的。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