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老行当”更易传承“工匠精神”

  打开手机,能看到有人在出售景德镇清官窑里烧出来的罗汉碗,有人在拍卖一把缂丝蝴蝶团扇,还有人在展示煅烧、淬火等一连串的铸剑工艺……传统手工艺,这个听起来似乎与互联网背道而驰的行当,如今也触网尝鲜儿。借助“东家”、“拾翠”、“老字号”等一批互联网平台,传统手工艺尝试告别古旧、老掉牙的刻板印象,走进更多消费者的生活。(5月20日《扬子晚报》)

  在我们的固有认知里,老行当代表着传统,预示着守旧;而互联网则代表着时尚,预示着潮流,两者很难产生交集,甚至说也没有必要产生交集。但是随着“东家”“拾翠”“老字号”等一批手机App的出现,包括景德镇官窑、工艺铸剑、缂丝蝴蝶团扇等等传统手工艺纷纷“触网”,并且与互联网发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让我们看到了无比新奇的效果。

  通过手机App或者是其他互联网平台,网友不但可以直接购买这些传统手工艺品,同时还能以图文并茂、以现场视频的方式看到这些手工艺品制作的过程,看到这些具备“工匠精神”的传统手工艺人,是如何一针一线、一刀一刻地制作出这些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当然了,如果你愿意,或者是有兴趣,还可以直接和这些手工艺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向他们请教,给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所以说,“互联网+老行当”,不但赋予了这些传统的手工艺以全新的生命,而且对于传承与弘扬“工匠精神”同样大有裨益。说到传统手工艺人,说到匠人,我们脑海里下意识地就会浮现出那些不问世事,甚至不食人间烟火,只顾埋头于自己手中的活计或作品的形象。但这多少都有些误解,匠人自有匠人的情操,但匠人也有商人的属性,他们同样需要穿衣吃饭,养家糊口,所以他们也必须通过出售、贩卖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来换取柴米油盐。

  而“互联网+老行当”的模式,无疑从市场与商业的角度,给了这些传统手工艺人,也给了传统手工艺行业以更多的机会,可以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维持自己或一家人的生计,如果某种手工艺品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借此发家致富也未必没有可能。这绝非是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手工艺人向金钱靠拢,向铜臭妥协,而恰恰是为了让这些传统手工艺后继有人,得到传承。

  传统手工艺无法排斥,也不能排斥市场与商业,不管是公众还是传统手工艺人,都应该改变固有认识,明白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分享是最好的传播的道理。尤其是身处互联网时代,传统手工艺行业也应该具备“互联网+”的思维,让传统手工艺人从幕后走向前台,让传统手工艺品从小圈子走向大市场,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喜欢。而作为传统手工艺人,需要做的是不要轻易丧失了“工匠精神”,不要因为市场需求的扩大而放弃了对品质、对技艺的追求。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