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宣化修复辽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

  国家一级文物、具有真人模样的辽代佛教葬具“真容木偶像”正在出土地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进行保护性修复,预计年底完成。

  记者从宣化区文保所了解到,正在修复的两件“真容木偶像”是1998年8月出土于宣化下八里辽代墓群的一处夫妻合葬墓。墓中的男性墓主人身上罩着铜丝编成的铜网衣服,是辽代契丹贵族享有的高等葬式。两件“真容木偶像”面部雕刻有女子的容貌,腹部被掏空。但是两件“雕像”有差异,身高不同,年龄差异也很明显,一个是长着皱纹的老妇人的样子,一个是年轻女子的容貌。在出土时,老妇人模样的“雕像”腹部有骨灰,而另一个面容年轻的“雕像”腹部并没有骨灰,而且掏空的空间较小。这种合葬墓是契丹人和汉人通婚,死后按照各自习俗、信仰葬在一起的墓葬。

  宣化区文保所副研究员王继红说,“真容木偶像”是用木头按照死者的身高制成了木偶人像,在面部雕刻死者的容貌,腹部掏空后用于存放死者火化后的骨灰。这种火葬形式是辽代信仰佛教的汉人的一种葬式,被称作“荼毗礼”葬式。

  负责修复工作的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的专家雷金明说,这两件“真容木偶像”用柏木雕刻而成,全木质结构,每一件木偶像全身由17个部件组成,其关节用插榫、转轴连接,可以摆动、弯曲、转向。面部、手、脚部位雕刻技法极为精致,脸、手部施彩绘,似肤色,看起来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宣化下八里辽墓群建造于辽代晚期至金代中期,距今已有近千年,两件木偶像能保存下来弥足珍贵,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虫害、糟朽等,有些部件需要补配,配料都要采用同时期的木料。由于雕像为复杂的榫卯结构,而且雕刻精致,面部还有表情,所以修复难度较大,对技术要求也较高,在修复工程中,需要边试验边进行,所以较其他木器文物修复,这两件文物的修复时间相对要长。”雷金明说。

  王继红表示,宣化在辽金时期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佛教盛行,信仰佛教的信众多采用这种“荼毗礼”葬式。这座墓葬的发现正是当时契丹人和汉人通婚的一个佐证,是民族融合的一种体现,这对研究辽金时期的经济、文化等具有较高价值。

  此外,在宣化同时修复的还有下八里辽墓群出土的木俑、木梳等10件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木器文物。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