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文化血脉

  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近年来,包头市积极探索和寻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突破,创建了“薪传”工程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文物工作硕果累累


  包头文物概况

 

  包头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自治区文物大市。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06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全市国有博物馆6家,民营博物馆2家,纪念馆1家、故居1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共摸底登记12.8万件可移动文物。国有馆藏珍贵文物596件,其中一级文物143件,二级文物184件,三级文物269件。

 

  从6000多年前人类繁衍生息并创造出辉煌的史前文明开始,到战国赵武灵王设置九原,至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的迅猛崛起,包头历史文化源远不断,并呈现自身独有的特点。一是以阿善和西园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大青山塬上遗存,是内蒙古西部区规模宏大的史前遗址群,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二是以战国秦汉麻池城址、北魏怀朔镇、唐中受降城及战国、秦汉、北魏长城为代表的阴山边塞文化遗存,是内蒙古最集中的边塞文化遗址群。三是以敖伦苏木城址、安达堡子城址、金界壕和燕家梁遗址为代表的蒙元文化遗址以及达茂草原岩画,是全区最有特色的草原文化遗存。四是以美岱召、五当召为代表的明清建筑群,是内蒙古留存最好、价值最大、特色鲜明的古建筑群。五是以汉地寺庙、商号、民居为代表的晋陕移民文化遗存,是我区保留的系统较完整的西口文化遗存。六是众多的革命文物,见证了包头近现代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史。七是以包钢一号高炉、兵器工业园等为代表的工业遗存,展现了包头乃至自治区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走在自治区前列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一普”)是对全国国有机构代表国家保存的文物进行的一次全面梳理和统计。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2013年5月包头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包头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成立了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主体成员,具体组织、协调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包头市文物管理处,文物管理处主任兼任普查办主任。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负责具体的普查工作。办公室下设项目部和专家组,负责全市可移动文物的认定和审核工作。

 

  包头市财政2014年度拨付了300万元的普查经费,用于全市普查设备的购置、信息的采集等。市普查办给各旗县区发放了普查设备,包括笔记本电脑、照相机等。包头市普查办制定了科学的工作计划、工作制度,按照全市统筹、重点帮扶、先易后难、集中突击的办法进行普查。目前,文物的信息采集工作已全部完成。完成率为100%,全市共有可移动文物128107件(套)。在全区四个收藏文物10万件以上单位中完成率名列第一。普查工作期间,在五当召新发现经版约5000件,其中有雕刻释迦牟尼佛、长寿佛像经版、时轮金刚、金刚杵和曼陀罗、九宫八卦和吉祥八宝图案等。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