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大桥“古董”档案亮相

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方案-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方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长江大桥是南京的城市名片。

 

  昨天,南京规划局城市建设档案馆公众开放日上,即将封闭大修的南京长江大桥一批“古董”资料首次亮相。不少参加开放日市民惊讶地发现,长江大桥的选址最早有7种方案;部分设计草案远不如如今的桥头堡这样巍峨耸立。

 

  这些尘封已久的 “古董”档案图纸,也为即将到来封闭大修提供了珍贵的数据资料。

 

  长江大桥差点“落户”安徽芜湖

 

  通过网上报名,昨天,一批关注城建的市民来到位于王府大街121号的南京市城建档案馆。走廊上展出的系列老南京照片,吸引大家纷纷掏出手机拍照留存。

 

  工作人员拿出上世纪50年代收藏至今的南京长江大桥老档案,让这些市民大饱眼福。“当年建设大桥是一件大事,不亚于后来建设三峡工程,应该属高度机密。”一位市民这样说。

 

  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保存了长江大桥建设的部分档案,其中,公路引桥部分为南京市市政交通配套工程,由南京市城建局负责,并由南京市城建局勘察测量大队负责勘察设计。因此,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收藏的引桥工程档案最为完整,包括了地质勘测、施工、竣工全套档案共13卷。

 

  根据馆内收藏的《下游长江大桥新建工程设计意见书》记载,50多年前,长江大桥规划选址最初竟有7个方案备选,其中4个方案是选择在安徽芜湖,建一座桥跨越长江,打通南北交通要道。

 

  考虑到城市的交通意义等,最终还是选择了南京。

 

  宝塔桥、下三山和煤炭港的“抉择”

 

  城市定了后,选择桥址至关重要。当时共有3个方案,分别在宝塔桥、下三山和煤炭港选址。下三山,在旧太平门火车站附近,缺点是距离当时的市区太远;煤炭港,位于中华门火车站附近,缺点同样是距离市区太远。最终,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的设计师们认为,还是下关宝塔桥的方案最优,这才有了现在的南京长江大桥。

 

  馆藏档案显示,南京长江大桥于1958年开始进行勘测设计,1960年施工建设,历时近10年,于1968年通车,这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脉。当时的总费用2.87576亿元,而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600亿元。如按照现在物价水平测算,投资至少300亿元。

 

  1960年,南京长江大桥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14年7月,南京长江大桥入选不可移动文物。

 

  桥头堡最初设计是楼阁式样“三面红旗”桥头堡是南京长江大桥的一道标志风景线。

 

  在档案馆内,记者还看到了完整保存的一份南京长江大桥最初建议方案效果图。虽然主体相同,不过,桥头堡上的建筑物最初的方案,是设计成中国传统的楼阁式,优雅而古色古香。

 

  对于这样的设计,铁道部并不满意,认为不能反映出时代特征。196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桥头堡设计大赛,综合多种考虑,经历方案调整修改,最终定下了如今巍峨经典的“三面红旗”方案。

 

  还曾考虑建第一座过江隧道

 

  档案馆工作人员还透露,当年,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时就放眼国际前沿,曾考虑过建设我国第一座过江隧道。

 

  设计之初,铁道部勘测设计处讨论了各种各样的桥梁方案。有人提出,在江底挖隧道。根据该方案,这条过江隧道将建在梅子洲一带,采用单线铁路的建造模式,如果要通公路,还需再挖另一条江底隧道。

 

  最终,这份过江隧道方案被铁道部否决。建设费用太高、时间长、当时隧道经验技术不足等种种原因,决定了“最终版”还是公路铁路桥的形制。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