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有一个共识是科学发展公共考古

  在一场考古学领域空前规模的多学科、多视角、多课题、多成果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闭幕之际,一份包括强调科学发展公共考古的“郑州共识”获得与会700余位专家学者的一致通过。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介绍,考古学当代价值和公共考古的意义已经凸显于学术界和社会发展领域。公共考古的研究与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举例介绍,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发现8000年左右的碳化小米窖藏既取得早期农耕文明初始的实证,也奠定了世界粮食原产地之一的关键地位。通过敖汉举行的“世界小米大会”广泛传播,当地小米农业已显现长足的发展。复旦大学教授高蒙河认为,公众考古传媒、公众考古教育、公众考古活动和公众考古展示等是我国目前公共考古的特色内容,并建议开展探索培养考古策展人尝试。中国社科院院士、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代表与会学者在宣读《郑州共识》时指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传承中华文明、维系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力开展公共考古,努力做好考古成果的宣传和普及,充分体现考古为人民的理念。”他强调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