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服饰

  珞巴族服饰面料多为羊皮、羊毛织的氆氇和麻布,色彩以黑、红居多,充分体现粗犷豪放的风格,这是珞巴族服装较突出的一个特点。世居喜马拉雅山区南麓高山峡谷地带的珞巴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很少与外部接触,因此,在生活习俗及服饰各方面仍然完整地保留了本民族鲜明的特色。珞巴人将赞美和歌颂力量与勇敢的审美观念,融入他们的服饰之中。

  珞巴族男子服饰

  珞巴族男子服饰,充分显示出山林狩猎生活的特色。男子一般内着自制的羊皮上衣或藏式氆氇长袍,袍长至膝,外穿羊毛织的长及腹部的黑色贯头大坎肩,珞巴人称为"纳木","纳木"前后两片呈长方形状,仅在两肩处缝合,中间留出领口,穿时从领口套下,用藤条或皮腰带束腰,腰带上镶有骨珠或白石饰物。外出狩猎时,背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博嘎尔部落的男子还会戴一种用熊皮压制成圆形,类似有沿钢盔的帽子,帽沿上方套着带毛的熊皮圈,熊毛向四周蓬张着,帽子的后面还要缀一块方形熊皮。据说,这种装束是为了在狩猎时自我保护和迷惑猎物所用。平时外出,男子总爱身背弓箭,横挎腰刀,身配装饰品。

  珞巴族女子服饰

  珞巴族女子服饰也很有特色,她们喜欢穿自织麻布圆领对襟窄袖上衣,衣身较短,外披一长方形披肩,用绳系于肩上。披肩多为毛毯质地,平时穿黑色,盛装或婚礼时穿大红色;也披小牛皮,下穿过膝的羊毛紧身筒裙,小腿围整片裹布,两端用带子扎紧,跣足。过去,在珞巴族地区流行一种用鸡爪谷的秸杆编成的草裙,珞巴人称为"阶邦",现在,妇女们虽已穿上土布衣裙,但仍有习惯在外面罩上一条草裙的,目的是对布裙起到保护作用。

  在珞渝腹心地带和南部,交通仍比较闭塞,因此,衣着仍保留着古老的样式,他们的衣服形式十分简陋,男女夏着白布汗衣,裸露大部分身躯,冬着短袖无领上衣。逢节庆或走亲访友,外面才加穿披风,有的身上则围裹及膝条状窄幅布。

  珞巴族的佩饰

  珞巴族的佩饰繁多而独特,男子佩戴竹管耳环、项链,腰间挂弓箭、长刀、火镰等物。珞巴族男女都喜爱系一条考究的腰带,有藤编的,也有皮革制作的,也有用羊毛编织的,并织有各种彩色图案。腰带除用来扎系衣裙外,还用来悬挂小刀、火镰和其它铜、贝制作的饰物。妇女还特别喜欢佩戴数串至数十串五颜六色的项珠,这些项珠多用一种蓝色的石料或海贝、兽骨、兽牙等磨制穿缀而成。佩戴时,有的箍紧颈项,有的垂于胸前,有的垂至脐上。腰间悬挂数十簇海贝穿成的圆球,妇女背上还系挂"阿龙"(一个直径为二十厘米的铜钹状物)。这些装饰品是每个家庭多年交换所得,她们非常珍惜自己的饰物,这些饰物被视为家庭财富多寡的标志。每逢节庆之时,妇女们都会将这些饰品全都穿戴起来,起舞高歌,相互媲美。

  洛巴族的简介

  珞巴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及相邻的察隅、墨脱、米林、隆子等县。如今,珞巴族人口为2965左右。珞巴族自古就在西藏的塔布工布、白马冈和喜马拉雅山南坡广大地域内生息。20世纪60年代以前,珞巴族尚无本民族统一族称,而以部落名自称,"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1965年,才统一使用"珞巴"这一族称。勤劳智慧的珞巴人根据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来判断年月日,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历法——物候历。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十二次为一年。藤网桥也是珞巴族人用特有的技术,以藤索为材料编织而成的。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德兴区横跨雅鲁藏布江上的藤网桥是历史最久的一座,距今已有300多年。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口头文学十分丰富,篇幅宏大、别具一格的古老史诗《节世歌》苍凉浑厚,一代代传唱不息。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