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服饰
哈尼族服饰既具本民族特色,又具有较高的工艺美学价值。云南哈尼族服饰素以古朴著称,哈尼人种植麻、棉、靛草,擅长于用蓝靛染布,哈民族崇尚黑色,一般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哈尼族服装因儿童、青壮年、老年各不相同,民间有"服饰三变"的说法。六七岁以前的婴儿和儿童的衣服基本没有性别的区分,男童女童均戴自织小布圆帽,帽顶上系有猪牙、海贝、虎(豹)爪、穿山甲鳞壳等物,男童一般穿黑衣,不加饰品,女童衣服则多用一些银泡、彩穗作饰。随年龄的增长,15岁以后,男女均要改变衣服式样,身上的饰物也会增多,男子改用黑布头巾缠头,女子佩戴镶满银牌的束胸布,哈尼族男女服饰这种绚烂的饰物一直要延续到结婚、生育,为人父母之后,便逐渐减去鲜艳的饰物。至45岁以后,男子的银链、银泡,从衣上取下,准备传给后代,女子要去掉帽后的圆筒、帽饰、胸饰也不再佩戴,穿一身朴素黑衣蓝裙,使自己显得素雅、庄重。
虽然各地的服饰款式不尽相同,但一般来说,哈尼族服饰的特点为: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青布或白布包头;女子上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着长裤、短裙、长筒或褶皱裙,多数地区的妇女裹护腿,服饰上多刺绣各种花纹图案。
哈尼族男子服饰
哈尼族成年男子多穿宽松的无领左衽短衣,袖长及腕而窄,用别致的布钮和发光的银币作扣,衣服上镶彩色花边。下穿宽腰大裤管裤子,裤带缝成一长形布袋,布袋呈鸭嘴状,用红绿丝线锁边,裤带后面系着一串银链系着的银币。旧时男子,有蓄一撮发,编辫留于头顶之俗,现常以黑布或白布裹头。西双版纳地区男子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片做装饰。节日、喜庆期间,青年男子在青色或蓝色短衣之下配上一件白内衣,在袖口、领口和边摆处均匀地露出一道白边。
哈尼族女子服饰
哈尼族妇女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可谓五彩斑斓,且因居住的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总体来说,她们的服饰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哈尼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墨江、元江一带的妇女,上衣外加一披肩,有的穿长筒裙或皱褶长裙,有的穿及膝短裤,打绑腿,系绣花腰带和围腰。西双版纳和澜沧江一带的妇女,穿短裙,打护腿,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也有着长筒裙和皱褶裙的。
较有特色的地区和支系的女子服饰如:红河南岸大羊街、浪堤一带的哈尼族(叶车支系)。 她们的上衣统称"龟裳",共分三层,即外衣、衬衣和内衣。外衣称为"雀朗",为靛青色对襟正摆短衣,无领圆口,袖长及肘而宽,对襟两边钉着若干精致的装饰排扣。"雀朗"被浸染成靛青色之后,涂上一层清淡的牛皮胶水使其微泛淡红色,表示手艺高强。衬衣称为"雀巴",无领、尖口,下摆圆如龟状,左右两襟下截稍宽,搭于胸前,并以细棉线将左襟系于右腋下,交叉成剪刀口状,内衣称为"雀帕",实际是贴身对襟内褂,无扣、无领、圆口,在圆口右方前沿缀着一串银链,以系针线筒和口弦筒用。叶车妇女以多衣为荣,在"雀帕"正摆下钉有数道青蓝色相间的假边,表示多衣。少女的左胸常常被遮掩得严严实实,右胸却是半袒露的。它显示着叶车少女青春的健美。节日期间,姑娘们的腰间紧束着宽若手掌的一条五色彩"帕阿",它不仅使姑娘全身曲线十分优美,而且表现出几分女性袭人的英气。她们下穿紧身短裤,头戴尖顶三角形头帕——"帕常".
哈尼族是一个盛行银质饰物的民族,无论是纽扣、耳环、项圈和手镯,还是各种胸饰,都是银质的。跳起舞来,全身的银饰便发出节奏清脆的"叮呤"声,衣襟、环肩、袖口、裤腿、围腰、腰带等服饰上,多有镶嵌的彩色花边和刺绣的花纹图案。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