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传奇:一张名片换来和英国王室的牵手
2016-06-03 15:21:37 作者:汤琤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 已浏览次
苏州即使不是全国私人博物馆最多的城市,也定是名列前茅了。曾有个朋友笑言:“为什么苏州开私人博物馆的那么多呢?苏州好东西太多,马路上的一块石头,都比别的城市精致许多,于是别的城市的石头只能扔在地上,苏州人把石头捡回家,就能开博物馆。”笑话归笑话,但苏州的石雕到底有多精美,可以去苏州蔡云娣江南三雕艺术馆看看。
边听边看
走进属于你一人的博物馆
艺术馆小名片
蔡云娣江南三雕艺术馆位于苏州经济最活跃的苏州园区金鸡湖畔,与姚建萍刺绣艺术馆、中国基金博物馆等私人博物馆比邻而居。砖雕翘脚的中式门楼,让你一眼就能判定这里应该就是蔡云娣江南三雕艺术馆。

馆藏作品
馆内展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蔡云娣的一系列雕刻艺术之作,石雕、砖雕、木雕、玉雕、核雕……

蔡云娣
围观群众“三雕”指的是哪些呢?
砖雕、石雕和木雕。 负责人李丹
馆内最多的还是蔡云娣的各种石壶,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无锡的紫砂壶。一打听才知,灵感的确来自紫砂壶。但与紫砂工艺恰好相反,紫砂泥料,是做加法,而澄泥石壶,是做减法。
曾替英国王室定制作品
蔡云娣出生在江苏苏州的一个古镇——藏书镇,祖父、父亲都是民间石雕艺人。十二岁起,他就用当地特有的澄泥石做砚台,澄泥砚还是中国的四大名砚之一。八十年代初,随着砚台的实用功能逐渐淡出大众生活舞台,蔡云娣从喝茶的紫砂壶里得到启发,制作了人生的第一把石壶,此后数年,石壶成为石雕业中的当家产品。2011年英国王室为威廉王子大婚定制蔡云娣澄泥石雕作品着实让蔡云娣风光了一把。英国王室怎么会知道远在苏州的澄泥石雕,这事得从一个电话说起。

蔡云娣和他的作品
来自英国的电话 差点以为是骗子
2011年初春的一个下午,蔡云娣办公室的电话响了,电话是从英国打来的,电话那头的男人说,他来自英国华夏文化协会,因为威廉王子快大婚了,伊丽莎白女王希望有件蔡老师的作品作为贺礼,所以委托协会致电,想为孙子大婚求一件贺礼。蔡云娣嘴上寒暄,心里基本认定,是个骗子电话。可放下电话,蔡云娣想起一年前自己的一个小举动。
一张名片 换来和英国王室的牵手
当时自己创作的澄泥石刻《清明上河图》摆件作为外交礼物被赠予英国女王,他在作品里曾放进过一张自己的名片,上面留的正是这台话机的号码。几天后,电话又打来了,同一人、同一件事。蔡云娣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但明显与对方的对话多了起来。电话里,蔡云娣提议让当时远在法国读书的女儿去英国商谈此事,对方竟一口答应。
法国到英国,火车车程两小时。到达英国后的当晚,女儿来电,兴奋地告诉蔡云娣,她一到英国,得到了英国伦敦市长的接待。更大的惊喜出现在之后的三天里。第二天女儿见到了英国的文化大臣,第三天见到了英国工党领袖,第四天见到了英国奥运会筹备组领导,2011年那年正好是英国奥运年。一个学生,四天法国,四个大人物,像一场美梦,但醒来,是美梦成真。
石壶成英国王室永久珍藏
到底做什么题材,开始困扰蔡云娣。是传统的中国文化题材还是英国文化题材?蔡云娣想,传统的中国文化题材,最拿手,可要是对方要求做英国题材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要完蛋了。为此,他又让女儿与英国方面进一步的沟通、确认,最终对方敲定是中国文化题材的作品。
蔡云娣高兴之余,构思了三天,还是做石壶。他想起小时候在老家农村,全村小孩抢喜糖、讨口彩的情形,又在石壶上加上了喜糖里最常见的三种食物造型,红枣、花生和桂圆,寓意早生贵子、团团圆圆。而壶身雕刻成寿桃型,意为地久天长。
2011年4月29日,英国威廉王子与凯特·米德尔顿结束9年爱情长跑,在伦敦举行了举世瞩目的婚礼。一份来自苏州石雕大师蔡云娣的结婚贺礼,高12厘米,长18厘米,宽15厘米的澄泥石壶作品《早生贵子》,在婚礼前,由蔡云娣亲自护送到了英国,成为皇室永久收藏。
当时制作石壶《早生贵子》时,蔡云娣为保险起见,一共做了两把壶。所以,你可以在蔡云娣江南三雕艺术馆里亲眼目睹到威廉王子的这份大婚贺礼的姊妹壶,还可以看到赠送过程留下的珍贵影像。

“早生贵子”石壶
一张小小的名片,换来第二次石雕作品与英国王室的牵手,2014年8月蔡云娣的4件澄泥石雕《人生三忆》(一组三件)和《白蛇传》在香港成功上市。人生处处有伏笔,蔡云娣深有感触, 1986年政府禁止开采澄泥石,当时他就琢磨,这材料哪一天肯定是要做完的,于是开始大量收购澄泥石,凡愿意卖的,不论价格,统统收下。
他老家有八亩地,人家都在翻建房屋,蔡云娣不翻,用来存放澄泥石。如今,别的手艺人做完了,不做了,改行了,蔡云娣说至少他这辈子都没问题。但在蔡云娣眼中,澄泥石的禁止开采,也并不意味着这一门手艺走到尽头。三雕相通,举一反三,石雕技艺并不局限于某一种材料上的展示,这些年,他开始尝试砖雕、木雕、玉雕、核雕……,这也就是我们在三雕艺术馆中还能看到更多不同材质雕刻作品的原因所在。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