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陶俑的服饰介绍
2016-05-31 14:23:59 来源:陶雅网 已浏览次
就服饰而言,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地区、不同等级、不同地位的人穿戴着不同质地、不同颜色和不同式样的服饰。秦王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当时人们的服饰怎样,历史文献给我们留下的资料很少。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上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令全世界人惊叹,令全中国人自豪!
就服饰而言,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地区、不同等级、不同地位的人穿戴着不同质地、不同颜色和不同式样的服饰。秦王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当时人们的服饰怎样,历史文献给我们留下的资料很少。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大批武士俑群,使我们对秦人的服饰获得了直观的形象资料。
1、袍衣
秦俑袍衣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长度及膝,质料厚实。而且腰束有革带。足见秦俑袍衣是有表有里,且表里之间有衬套之物的服饰。《汉书·爰盎晁错传》中有“坚甲絮衣,劲弓利矢”之说。张朱元解释汉代将军服装,也说“穿赤色絮衣”。其中“絮”,可能指丝绵,也可能指粗麻丝类物质,因为这些东西在衣内可起到防御箭镞穿射的作用。文献中把絮衣同甲衣和兵器相提并论,是有一定道理的。秦俑袍衣紧袖,也利于作战。
2、铠甲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铠甲俑,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形象的秦代铠甲资料。秦俑铠甲采用浅浮雕的艺术手法,形象逼真。甲片大小、叠层顺序以及联缀方法,都十分明显。因兵种及身份的不同而甲衣的形制也有别。
根据秦俑铠甲的形制和编缀方法,可分为二类六种式样:
第一类:有三种式样。
第一种:仅有护胸甲,两肩设带后系,在背后交叉,与腰部的系带相连,在身后打结系牢。护甲的四周留出较宽的边沿,居中嵌缀甲片,甲片稍大。甲片的组合和联缀方法是:纵联,上旅的甲片是上片压下片,下旅的甲片是下片压上片。横联是以中间的一行甲片为中轴线,前片压后片,依次向两侧的甲片叠压。此型铠甲领缘及背带上一般都有用朱红、粉绿、黑等绘出的几何图案花纹。
第二种:由身甲和披膊组成,身甲只在腹部和腰部以下嵌缀甲片,甲片较小,四周留有宽边,下摆边沿平齐。披膊较大,中间嵌缀甲片,四缘留有宽边。前身甲所缀甲片11排。上旅4排,下旅7排,后身甲缀有甲片13排,上旅5排,下旅8排,披膊呈覆瓦形。身甲下旅和披膊均为活动甲片。身甲的开合口在胸的右上角,并有纽扣扣结。在甲衣宽边部,也多残留有彩绘花纹。
第三种:前身甲较长,下摆呈尖角形,后身甲较短,下缘平直。在前胸和后面肩背处,身甲没有嵌缀甲片,只见各有三处花结状带头,带头以下才缀以甲片,甲片更小而精细。甲衣肩部有的有整片披膊,但披膊不嵌缀甲片。有的则无披膊,甲衣开口在右肩前,并有纽扣扣结,左右肩部也各有花结带头。另外,此型甲衣的周围宽边上也常绘制彩色几何形图案。
上述一类铠甲,出土数量很少,是中、高级军吏俑所使用的防护装备,制作精细,装饰华丽,甲片小,札叶密度大。尤其是第三种铠甲已与汉代铁甲相类,所以很可能甲衣是整片皮革,而嵌缀在上面的甲片极有可能是金属制造的。
第二类:甲片比第一类铠甲甲片大。式样亦有三种。
第一种:身甲较短,铠甲前后下摆仅到腰部。全甲由长方形甲片编缀而成,无披膊,前身甲8排,上旅5排,下旅3排,下摆弧形。后身甲所缀甲片与前身甲同。只是下摆平齐,铠甲开口在胸甲右前部,并有扣带系结。
第二种:身甲较第一种稍长,两肩有披膊,披膊呈覆瓦形,也是由甲片编缀而成。前身甲8排,上下旅各4排。背甲7排,上旅4排,下旅3排。下边沿多呈圆弧形,前甲和后甲的上旅均为固定甲片,下旅及披膊均为活动甲片。甲衣开口一般均在胸甲右上侧,以纽扣相系结。
第三种:身甲较长,主要由前甲、后甲、盆领、臂甲、护手甲组成。护臂长甲,一直护到腕部,下接缀舌形护手甲。前甲14排,上旅9排,下旅5排,下摆左右两角圆弧形。背甲11排,上旅7排,下旅4排,下摆平直。甲衣下旅和护臂甲均为活动甲片。甲衣开口处在胸前右上方。
上述第一种铠甲主要为骑兵使用,铠甲较短,便于乘马。第二种铠甲所占数量最多,为 一般武卒所使用,应是当时秦国军队中的主要防护装备。有些下级军吏诵的销甲也与第二种铠甲形制基本相似;其前后身甲一般各为11排,上旅各8排,下旅各3排,比武卒铠甲多3至4排。第三种铠甲是专为车御手装备的。不过也有车御手的甲衣与第二种下级军吏俑的铠甲形制相似,只是不见披膊。
3、带钩
带钩是钩系束于腰间革带的连接物。有革带必有带钩,秦俑腰际都浅浮雕出腰带,带头和带尾通过带钩在腹前钩接,形象逼真。带一般宽3——4.5厘米。带上有的刻划或描绘双钩的对角三角纹或菱花纹,也有的光素无纹。带钩饰于带头,带尾上有扣接带钩用的带孔。带孔一般为三个,也有两个或四个的。钩接的方法是带头居右,带尾居左,钩头从左侧带尾孔中钩出。
带钩的题材丰富,有以动物为题材的,有以生产工具为题材的,有以生活用具为题材的,有以乐器为题材的,还有其他形式的带钩等等。带钩的形状多样,动物题材带钩有鱼尾形、飞鸟形、鸭形、蝌蚪形等。特别是鸟形带钩,钩柄像是一只大雁,伸长颈作飞翔状,鸟身还有羽毛雕饰,造型异常优美,生产工具题材的带钩,有铁锨形、斧形、铲形。其中铲形带钩,带钩整体像一把铲头,铲柄为圆棍形,较粗,造型逼真。生活用具题材的带钩,有瓢形、瓶形、勺形等,其中瓶形带钩钩柄为一花瓶形,花瓶细颈、鼓腹、圈足,形象真切。乐器题材带钩,有琵琶形、琴形等。不管是琴形还是琵琶形,造型都写实生动,精巧美观。其中琴形带钩中部还有挂弦的旋纽。其他形式的带钩,有蟠曲纹形、十字形、凸圆柄形、铆钉形等等。蟠曲纹夔身屈曲盘结,回首顾尾,造型异常别致。另有一带钩作武卒奋刺形,采用浮雕手法雕一勇士,左腿前拱,右腿后蹬,身体前倾,双手一前一后握住长矛的长柄,作用力刺杀状。带钩的钩首为蛇头,设计奇妙,寓意明确,造型生动,这是一件颇费匠心的艺术品。
上述六种题材的带钩,基本上概括了已出土兵俑革带带钩的全部内容。每种式样分别代表着若干件秦俑身上的带钩。造型逼真的秦俑带钩,不但表现了秦代劳动人民精湛的雕塑艺术技巧,也体现了源于现实生活的写实主义风格。
关于带钩的用途,分为革带用钩、配器用钩、饰物用钩、佩饰用钩四种。革带用钩的具体使用方法又分为单钩法、并钩法、环钩法三种。根据秦俑带钩的实际情况分析,前面所述秦带钩均为革带用钩,使用方法为“单钩法”,即将带钩钩柄固定于革带的一端(秦俑绝大部分为右手端,钩柄在左手端目前仅见一例),钩头向外,钩挂后,钩头从左手端的革带穿孔中钩出。这是秦俑带钩的普遍使用方法。事实上,和较宽的绅带相比,皮质革带较硬,两端也不便直接打结,故用带钩钩括。
4、长裤、短裤、行滕、护腿
秦俑装束除上衣所着袍衣、铠甲外,下边还有长裤、短裤、行滕、护腿等。
长裤主要见于戴鹖冠、长冠的军吏俑及戴皮 弁的骑兵俑。长裤的裤管长至足腕,把腿全部包干裤管内,上部联裆。裤腰因被外衣掩盖,形状不明。长裤的裤脚紧紧束住足腕,似用紧口带束扎。长裤的质地厚重,似絮有绵絮,当为复衣。
短裤主要见于步兵、车兵、武士俑。短裤的裤管较短,只能盖住膝部,也就是仅把腿的股部套于裤管内,胫部裸露于外。短裤的上端也是两条裤管相连成为裆。裤腰部分被衣掩盖,形状不明。短裤的裤脚敞脱,形状多样,但圆筒形当为基本形制。
行滕主要见于头绾发髻而无冠饰的武士俑,行滕扎于短裤之下的腔部,即用条带形的布帛螺旋形由足腕向右旋缠扎至膝下,上端以组带束扎。其形状和近代军队中的战士包扎的裹腿完全相同。胫扎行滕是为了作战行动轻捷,《释名》说:“,所以自束。今谓之行滕,言以裹腿可以跳滕轻便也。”
护腿主要见于铠甲武士俑,护腿套于短裤之下,围径比短裤要细,护腿下口窄小紧紧束住足腕。护腿的作用可以起到防御箭镞、戈、矛等兵器伤害的作用。
5、其他(冠、履、靴)
秦俑除不戴冠的发舍俑外,还有一部分头戴冠饰。冠饰因身份、等级、军种的不同而式样有别。
坑骑兵俑的冠饰,形状犹如覆钵,圆顶,前沿(即额部)浅短,后沿(即后脑部分)较深。两侧各有一长耳,耳的下端各连接一窄条形带,两带的未端用子母扣对接扣于颔下。冠小而浅,仅能盖住顶发,两边的鬓发及后脑部分的头发均露于冠外。弃带扣结颔下,是为了骑在马上飞速奔驰时皮弁不易被风吹落。
长冠是相当于中下级军吏级别的陶俑所戴冠饰。冠的形状有单板长冠和双板长冠两种。
单板长冠如梯形板状,长15.5——23厘米,前端宽已5——10.5厘米,后端宽13.5——20.3厘米。前半段平直,后半段扬起略呈45度角,尾部下折如钩。在下钩部分的左右两端各有一个三角形的板封堵,构成一个楔形槽状的冠室。也有不用板封堵者,成为两端不封闭的楔形槽状冠室。还有极个别的冠,冠尾下折后成螺旋形卷曲,扁髻的顶端罩于冠室内。冠前半段的平板和扬起部分,分别压于额发和顶发上。冠上有环套形带,环套的前端压于冠前端的平板上,后端攀于后脑扁髻的中腰(即头枕骨部位)。另有两根条带,其上端与环套形带相连系结一起,然后两根条带沿着面的双颊下引系结颔下,带尾垂于颈前。这样就把冠固着千头顶上。冠和冠带可以起着压发和束约发髻的作用,以防发和髻松散。冠板似用皮革或多层的漆布折叠作成。
履、靴(今俗称鞋),秦俑足上大部分都穿履,少数穿靴。履均为薄底,浅帮,后高前低,前端有方形盖瓦,整体略呈舟形。形状有方口齐头履、方口圆头履、方口齐头翘尖履三种。翘尖幅度大小,也与身份等级有关,像高级军吏俑穿的就是前头高高上挑的翘尖履。根据《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记载,秦俑坑内的武士俑的履,当时称之为“秦履”。
靴,秦俑2号坑出土的骑兵俑和1号坑出土的一部分铠甲武士俑足上穿靴。靴的形状类似今日人们足上穿的短筒胶靴。其形制为薄底、单梁、圆头、短筒。通筒高约15厘米,筒(即)的粗细略大于足腕,紧束于足腕上,前低后高,靴头不翘起,其大 小正好束约足面。靴的后跟及贴着足腕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纽鼻,以组带贯穿纽鼻绕足腕两匝系结于足腕上。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