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文保单位 修缮面临难题

  作为省级文保单位,巢湖李家大院何时“枯木逢春”的报道见报后,引发公众对合肥文保单位维保现状的关注(本报2016年5月17日A5版报道)。实际上,面临这种困境的远不止李家大院。

  连日来,合肥晚报、合肥都市网记者兵分多路,对全市私有文保单位维修现状进行了调查。维保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宗族捐资,但更多时候“吃不饱”。

  家族人自己筹资

  李氏宗祠逐渐得以修缮

  肥东李氏宗祠,因是清末名臣李鸿章出生地而被众人熟知。这座占地约1.2公顷的宗族祠堂,有“柳荫塘”、“棣华书屋”和“沧浪亭”、明代建筑“熊砖井”,以及李鸿章之母曾耕作过的“麻大田”。2006年,李氏宗祠经申报被确定为市文保单位。但这座历经数百年的宗祠的日常维修几乎全靠族人捐资来维系。

  肥东县文管新局肥东祠堂研究会会长李光熙,是李氏宗祠的后人。2003年,李光熙带头发起捐款维修祠堂的号召,那时候的李氏宗祠还不是文保单位。据李光熙回忆,整个宗祠破旧不堪,支撑宗祠的梁柱出现裂缝,原有的木制顶棚已经腐烂。“外面下大雨,祠堂内就下小雨,积水还淌不出去。”为了能让宗族祠堂重现光彩,李光熙自掏腰包两万余元进行维修,在他带领下,家族其他成员也慷慨解囊。

  “整个维修下来花了好几个月时间,族内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修缮过的祠堂虽然不如现在光彩,但好歹也能遮风避雨。”李光熙告诉合肥晚报、合肥都市网记者,这所建于明末时期的祠堂,在2003年前只经历了两次大型的修缮——一次是清初的整体修缮,一次是清末时的局部扩建,“2003年的这次修缮,算得上是第三次大型修缮,族里十三个分支都派代表参与了讨论。”

  2006年,文保专家在文物部门的陪同下来到李氏宗祠考察,经过申报审批等繁琐手续,李氏宗祠被列入合肥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时至今日,李氏宗祠经过十年修缮早已不是当时的模样。据李光熙介绍,这些年宗祠的日常修缮鲜有申请文保维修资金,大多依靠族人捐资捐物。“申报程序复杂,修缮工作又迫在眉睫。”

  这个被家族守护的宗祠,依然面临一些需要修缮的地方。“瓦片破损,防火墙等还需要修修补补,但现在家族没有钱了。”李光熙告诉合肥晚报、合肥都市网记者,等到特殊的宗祠节庆,再号召大家关注下宗祠。

  社会关注和呼吁

  父子进士祠堂重现生机

  在肥东县西山驿镇昂集村,有一处省级文保单位“父子进士祠堂”。这座建于乾隆年间的三进五开建筑原本为昂氏祠堂,因康熙年间昂绍善、昂天曾父子都考中进士,被赠御书“父子进士”而得名。这座两百余年的建筑虽然早已被评为省级文保单位,但由于年久失修差一点濒临倒塌。

  62岁的昂正文是昂氏家族的第22代,他也是族长,担负着守卫祠堂的职责。据他介绍,解放后,祠堂曾经被作为小学。也正因此,古祠堂在“文革”中得以保全。如今祠堂里的不少砖墙还是上世纪50年代加上去的。直至1990年之后,小学撤出祠堂,祠堂无人问津,开始衰败。

  “去年要不是被媒体报道,可能我们这个祠堂就已经倒掉了。”昂正文说,后来省里面拨了一笔钱给他们来进行维修。不过这笔钱还是远远不够的,他又召集了族人,有的出50元有的出100元,还有人出几万块,就这样大家凑凑,把这笔维修费用凑了起来。

  “解放以来一共召集了20多次,筹集了50多万,才有了如今这个昂氏祠堂”。不过昂正文说,现在的祠堂还不完善,后期费用缺口还很大,他还会继续号召族人继续捐款,保护他们家族唯一的省文保单位。

  同样,在肥东的孟氏祠堂也有260年的历史。作为合肥市文保单位,一直由孟氏家族族长孟世勋看守着。2010年,他开始发动家族的人捐钱修缮祠堂,文管所也拨了一笔款给他们。最终,这个祠堂得以修缮。

  240余年马氏祠堂

  维修资金无着落需等待

  在肥东,老家人把祠堂读成“祠档”。 合肥地区尤其是肥东县,祠堂比较多,建筑风格上属徽派体系,大多为清中晚期兴建。工匠亦多为江南古徽州地区师傅,他们大多沿袭江南徽州地区古建筑、古祠堂风格、制式,但在很多细节上融入了本地区的固有特色。

  肥东县马集地区有大李集祠堂、小李集祠堂、周冲祠堂、茆油坊祠堂,以及马氏宗祠。这些祠堂大多因近现代历史上的数次动荡和岁月侵袭,有的自然倒塌,有的被人为拆除,如今留存下来的极少,唯有马氏祠堂依然坚挺,历经240余年风风雨雨。

  据《马氏宗谱》记载,马氏始迁祖马士龙原籍北直宛平县仪凤门,清朝嘉庆五年(1880年)所修。如今是一处市级文保单位。

  据了解,马氏祠堂最近的一次祠堂大修是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距今已80多年。现在的马氏宗祠,屋瓦残漏,墙垣颓圮,藻绘减色,“文革”期间被锯走的几根大立柱至今没有补上,木制雕花门窗严重破损残缺。

  85岁的马本应是马氏祠堂的守祠人。少年时代,他曾在祠堂读书、玩耍,如今他眼前的这所祠堂却破败不堪。马本应叹了一口气说,“没有维修资金,没得办法。”马本应告诉合肥晚报、合肥都市网记者,向主管部门申请的维修资金暂没回音,家族的后人们也不积极,祠堂的下次大修不知要等到哪一年。

  态度——

  私有文保单位 维修也可申请补贴

  对于目前合肥的文保单位,合肥市文物管理处负责人路文举告诉记者,主要是由国有和私有构成。国有文物管理单位,完全就由国家管理,私有文保单位的产权还在私人手里,所以私人出钱维修也是没有问题的,“由于文物建筑具有公共属性,文物部门应该根据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也就是说,这个钱应该由个人与政府部门共同承担。”

  “迄今为止,除了因区划调整刚刚纳入合肥市的一些区县级文保单位,合肥市文保单位已经全部维修过一遍了。”路文举说,这类私有的文保单位如果需要维修,就要他们层层申请,经文物单位评估后会由财政进行拨款,然后找来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维修,要保证文物原来的样貌。

  备忘——

  合肥文保单位

  记者从合肥市文物管理处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317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21处。

  据统计,合肥市市区拥有各级别文物保护单位47处,肥东县县区拥有各级别文物保护单位61处,肥西县县区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巢湖市市区拥有各级别文物保护单位28处,长丰县县区拥有各级别文物保护单位59处,庐江县县区拥有各级别文物保护单位53处。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