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器为何多复合件

良渚文化玉器依照形制造型及其出土状况,可以划分为单体件与复合件两大类。单体件,顾名思义指器形完整、不需要跟其他器件复合就具有独立功能的玉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瑶山M10:20玉神人兽面牌饰

 

  蒋卫东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现为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研究员、中华玉文化中心专家委员,长期从事浙江北部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与良渚文化结缘尤深。

 

  良渚文化玉器依照形制造型及其出土状况,可以划分为单体件与复合件两大类。单体件,顾名思义指器形完整、不需要跟其他器件复合就具有独立功能的玉器。良渚文化单体件玉器的种类并不丰富,目前所见仅琮、璧、玦、镯、瑗、勺、匕等少数器类,但其中不乏精品,如瑶山刻纹玉匕、绞丝纹玉镯等。

 

  复合件,是相对于单体件而言的,泛指那些需要与其他器件复合才具有完整功能的玉部件。绝大多数良渚文化玉器都属于复合件,凸榫、卯眼、凹槽、销钉孔以及未经抛光的粗糙面等,都是良渚复合件玉器最基本的形体特征。如果依复合形式的差异,复合件玉器又可再细分为组装件、组佩件、穿缀件和镶嵌件。

 

  组装件玉器,跟其他器件的复合主要利用榫卯套接或镶嵌等形式完成,是构成器物完整造型不可或缺的组成。良渚玉器中,钺、梳背、锥形器、三叉形器等可归属组装件。

 

  组佩件玉器,跟其他器件以穿系连缀的形式来复合,其造型的基本特征是有上下或前后贯穿的钻孔,璜、管、珠、坠、带钩等可归于此类。

 

  穿缀件玉器,专指以穿绳引线缝纫、连缀为主要方法来跟其他器件复合的玉器件,平直或凹弧的底面上有牛鼻形隧孔,为其形体的基本特征。在良渚穿缀件玉器中,半圆形器、月牙形饰、半瓣形饰、半球形与球形珠等多成组出土,而牌饰、鸟、龟、蝉等多单件出土。其中常见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如瑶山M10∶20玉牌饰,牌体下半部采用高浮雕结合阴线琢刻出兽面,上部则用浅浮雕结合阴线纹琢刻出凌驾于兽面之上的神人头像,将神人与兽面巧妙地组合为一件器物,堪称良渚玉器中构思精妙的绝品。

 

  镶嵌件玉器,则专指那些采用镶嵌形式跟其他器件完成复合的、以片状为形体特征的玉粒或玉片。在良渚文化中,后世中国玉器镶嵌工艺中流行的玉漆镶嵌、玉与象牙或骨器的镶嵌、玉石互嵌等工艺都已出现,晚期更是出现了底面凹弧的镶嵌玉片,表明玉器镶嵌已突破平面镶嵌的瓶颈,开始出现弧面镶嵌的工艺。

 

  总而言之,复合件玉器是良渚文化玉器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良渚文化玉器目前尚未见到长、宽、高在50厘米以上的单件器物,大部分玉器自身形体较小,缺乏视觉上的冲击力与威慑力。但是,跟其他材质的器件,通过组装、组佩、穿缀和镶嵌等方式的复合,它们得以积小为大,积短为长,成功突破形体的限制,取得了以小见大的效果,并将玉器的材质优势发挥到了极致。良渚文化多件组装复合了有机质柄具、钺冠饰、钺端饰和钺的“完备玉钺”,长度超过70厘米,其所体现的威严和华美,正是良渚复合件玉器希冀达到的独特视觉效果。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