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围墙亲近大众,参观人数连年增长 茶博欢乐多 且等君再来
“茶叶居然可以做菜。”“中国茶,Good!”……5月17日下午,在位于杭州市西湖西南面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的门口摆着8个古色古香的茶摊,一场名为“黑白之美”的品茗活动拉开序幕。爱好品茶的游客和杭州市民慕名而来,还有参加第二课堂的小学生们,围在各个摊位前,品茶聊茶,不亦乐乎。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成立于1991年4月的中国茶叶博物馆(以下简称茶博)今年迎来25周岁生日,以这种与爱茶的公众分享茶之美的方式共庆国际博物馆日。
近年来,茶博通过打造“无围墙的博物馆”,创新服务接地气,参观人数连年增长。去年,有50多万人次来茶博参观,平均每天有1000多人次参观。这个听上去很小众的专题博物馆,为何有如此多的“粉丝”?记者来到茶博,探究它走出“深闺”的秘诀。
悠悠茶香聚人气
如果是初次来,你大概想不到,沿着几百亩茶树形成的绿浪往前走,能邂逅一座没有围墙、和周围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的茶叶博物馆。
不过,酒香不怕巷子深,知道茶博美名的人可不少。17日下午1时,“黑白之美”品茗活动尚未开始,各个茶摊前已经站着不少杭州市民和游客。
“黑是指普洱,白是指白茶,在黑白之间,我们也会穿插其他品种的茶叶和用茶叶做的食品等。”茶博馆长吴晓力说,为市民泡茶斟茶的基本是博物馆工作人员,接受过茶艺培训。
金大姐是从余杭区坐了一个多小时公交车赶来的。“退休后喜欢上了喝茶,可是平时也没人切磋,这样的交流机会蛮难得的。”
“真的很棒,我还是头一次这样品茶,而且在博物馆里了解到很多有关中国茶叶的历史。”在浙江工商大学信电学院交流的8名美国大学生拿着杯子在各个摊位上品茶后,神情兴奋地互相交流。转了一圈后,Adam决定要买一些明前龙井带给父母。“中国的茶叶太好喝了,我很喜欢,也想带给父母尝尝。”
而全场最兴奋的应该是杭州保俶塔实验学校申花路校区五年级的学生们。来茶博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他们,意外碰上了品茗活动。“品茶很有趣。”五年级(9)班的沈叶恒把品茗活动列为参观茶博印象最深刻的事。而记者发现,不少同学在为回家写作文而记录细节时,不约而同地把品茗写了进去。
走出深闺接地气
品茗活动现场,吴晓力也拿着手机不断走走拍拍。对于现场的高人气,他笑称早有预料。“大家总觉得博物馆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专题博物馆想要吸引人气,就一定要接地气。”吴晓力说。
其实,茶博也不是一直都有这样高的人气。开馆初期,平均每天来的人数也就是现在的零头。转折点出现在2003年和2004年。这两年发生了两件大事:2003年,茶博成为杭州市第一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之一;2004年,茶博拆掉围墙,成为全开放的园林式博物馆。
在吴晓力看来,打破围墙,不光是打破了博物馆和周围自然环境的隔阂,更重要的是消除了公众心里对博物馆的距离感。从此,“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成了茶博的第二个名字。和茶园相连的茶博,也成了大家休闲的好去处。
2008年,茶博“第二课堂”行动计划正式启动。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茶博里常会充满同学们的欢声笑语。
吴晓力说,这两年,茶博也搭上互联网快车,努力和各种旅游资源对接。网络,能把茶博的茶文化传递出去,而旅游线路的制定,则能吸引更多的人来茶博参观。人气来了,接地气的活动才办得起来。据吴晓力介绍,这两年,茶博组织过多次茶艺培训、茶叶讲座、品茶活动,都很受群众欢迎。
接下来,茶博还准备将茶文化的“火种”传向全球。“日本、韩国、印度等同样有饮茶习惯的邻国自不必说,我们早有交流。今后,我们会在欧美更多地举办茶文化展览,让更多国际友人也领略到茶之美。”吴晓力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