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亮相 引民众围观“互动”

  新“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15日在甘肃省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历时近半年升级改造后,一批考古发现、学术研究、文物回归的新成果,170多件“新文物”,以及采用三维动画等现代高科技手段使文物“复活”的展陈新设计5个“新”亮点,呈现出绵延不绝的丝路文化印记。

  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甘肃省博物馆馆长俄军介绍,近年来,甘肃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次展览将近年来该馆陆续征集的部分藏品,配合考古发掘的现场图片一起展示,充分表达了这一时期甘肃地区以西戎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所发挥的作用。

  因甘肃的部分地区在历史上属吐蕃的管辖范围,吐蕃文化学习唐、粟特等文化风格,吸收北方、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形成了鲜明而浓郁的地方特色。此次展览将陆续征集的金银器、吐蕃服饰中用来穿系在皮带上的带饰、垂挂于缰绳等处用来装饰马的马饰等青海都兰文物,首次展示给观众。

  “体现文物回归新成果”亦是当日展览的重头戏之一。2015年,经过中法两国磋商,法方将原藏于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全部56件大堡子山流失金饰片返还中国,这是中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在这次展览中专门布置出一个展柜用以展示这批回归的金饰片,其对于探寻研究秦人、秦族、秦国早期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当日还展现了甘肃省博物馆近年的一批新文物。俄军说,这里说的“新”,是对观众而言,观众第一次看到的文物就是“新”文物。所以,这次新增加了170多件展品,占到了全部展品的近三分之一,在观众欣赏新展品的同时,对替换下来的文物也是一种保护。

  而当日最夺人眼球的还是“现代高科技手段与代表古代高超技艺水平的文物”之间的“碰撞”。丝绸之路贸易动态图、动静结合展示鼎形铜行灯、电子触摸屏真实再现铜奔马及车马阵、3D分解展示五重舍利宝函……一批丝绸之路上的珍贵文物利用高科技得以“复活”,引大批民众争相与之“互动”。

  “把文物和集成化的信息技术放在同一个展柜里,静态的文物和活态的文物科技有机结合在一起,便让文物‘活起来’。”俄军透露,这项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博物馆尚属首次,目前已申请了专利。它可以让观众在了解文物内涵的基础上,知晓文物所处的那个历史阶段中,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

  据介绍,作为国家文物局6个智慧博物馆的试点之一,甘肃省博物馆近年针对文物保护和展陈取得了一系列如数字化、云端技术的探索成果。目前,已对馆藏的600多件文物和重要的遗址类文物进行了信息化提取和采集。

  “通过三维动画技术跟珍贵文物结合起来,这会激发参观者对历史文化有更大的兴趣,通过这种渠道可以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使人有一种新颖感和好奇感。”大学生参观者闫培芳对参观“效果”赞不绝口。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