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边塞文明的记忆 ——记马邑博物馆

  坐落于朔州市朔城区崇福广场西侧的马邑博物馆,是国家三级博物馆、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对面是千年古刹崇福寺,与马邑大戏台和尉迟敬德庙相毗邻。采用辽金时期建筑风格,与崇福寺和尉迟敬德庙相得益彰,形成了古色古香的崇福景区。

  博物馆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设有7个展厅,分别为序厅、造像厅、陶瓷厅、青铜厅、字画厅、石刻厅、杂项厅,馆藏文物28000件,目前展出文物789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212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坐落于朔州市朔城区崇福广场西侧的马邑博物馆,是国家三级博物馆、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对面是千年古刹崇福寺,与马邑大戏台和尉迟敬德庙相毗邻。采用辽金时期建筑风格,与崇福寺和尉迟敬德庙相得益彰,形成了古色古香的崇福景区。

  博物馆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设有7个展厅,分别为序厅、造像厅、陶瓷厅、青铜厅、字画厅、石刻厅、杂项厅,馆藏文物28000件,目前展出文物789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212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铜器厅展出的西汉雁鱼灯,于1985年在朔城区照十八庄村西汉墓出土,以一只亭亭玉立的彩雁回首衔鱼的优美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通高53cm,长34.5cm。集实用、环保、美观、科学于一体,体现了青铜铸造技术、造型艺术和彩绘工艺在当时已经达到了巅峰,1989年作为全国800件“文物精华”之一在“建国四十周年大典”时亮相于故宫博物院,引来举世瞩目。现于国家博物馆长期展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铜器厅展出的西汉雁鱼灯,于1985年在朔城区照十八庄村西汉墓出土,以一只亭亭玉立的彩雁回首衔鱼的优美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通高53cm,长34.5cm。集实用、环保、美观、科学于一体,体现了青铜铸造技术、造型艺术和彩绘工艺在当时已经达到了巅峰,1989年作为全国800件“文物精华”之一在“建国四十周年大典”时亮相于故宫博物院,引来举世瞩目。现于国家博物馆长期展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朔城区的历史亘古邈远,早在两万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峙峪的“猎马人”就率先拉开了朔城区古文明的序幕。朔城区古称马邑,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出雁门北击匈奴,在今朔城区城关一带筑城养马,备胡入侵,因而得名“马邑”。西汉置马邑县,马邑是朔城区文明的摇篮,所以将朔城区地域文化命名为“马邑文化”,博物馆命名为“马邑博物馆”。

  朔城区外连大漠,内屏三关,地理雄胜,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英才辈出。西汉成帝妃班婕妤,德貌才皆为上品,被称为我国最早的女诗人。唐代窥基法师是玄奘的弟子、尉迟敬德之侄,是佛学唯识论的创始人,有论著30余部,草疏百余本。另有三国大将张辽、中华门神尉迟恭等。

  朔城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浩如烟海的文化遗存,承载着马邑的辉煌历史,见证着文明的演进历程,延续着朔城区的人文精神,催生着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马邑文化不光是地域的,也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马邑博物馆的建成为深入研究马邑文化提供了重要基地,也必将进一步推进马邑文化的传承创新,发扬光大。

  马邑博物馆气势宏伟,古典厚重,古色古香。既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又凸显了朔州浓郁的地域特色。同时,彰显了人文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和谐统一。马邑博物馆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以特色的馆藏忠实地纪录着朔城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它以开放的胸怀,吸收着马邑文化遗产,形成博物馆的收藏特色,这种文化特色是博物馆存在的基础和精神支柱。马邑博物馆作为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吸引力的重要载体,极大地丰富提升旅游者的历史文化内涵。马邑博物馆竭诚欢迎各位的到来!(中国文物网驻朔州工作站)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