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博物馆也要关注社会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

 

  郭小凌2005年11月起出任首都博物馆馆长,也是首都博物馆新馆的第一任馆长。他主要研究世界上古史和西方史学史。“在来首博任职以前,我虽然喜爱博物馆,是各地博物馆的忠实观众,却从来没有在博物馆呆过,对博物馆不是很了解。”这个回答颇令人费解。“2004年底首都博物馆新馆即将建成试运行,市政府希望新首博有一个新的形象,试图找一个比较熟悉外部世界,能与国外博物馆人用英文进行交流的馆长,以适应北京这样一个定位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需要。这样的一个机缘使我能够到首都博物馆兼职。”郭小凌任职首都博物馆馆长后,仍然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并一度继续担任北师大史学研究所所长。现已在北师大退休,但继续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等院校的教授。而在首都博物馆任职一直属于兼职,这在全国的博物馆中也属于特例。用他的话说:“到目前为止,已经担任了两任馆长,属于超期服役了。我已申请退职。其实这个世界上,个人实在渺小如孔子比喻的蜉蝣,离开谁不仅地球照样转,每个单位也照样运行。”。

 

  “空降”来的馆长

 

  记者:您是如何与首都博物馆结缘的?

 

  郭小凌:一个偶然的机缘,就是首都博物馆新馆的修建与开张。在来首博任职以前,我虽然喜爱博物馆,是各地博物馆的忠实观众,却从来没有在博物馆呆过,对博物馆不是很了解,只是写过、翻译过一些外国考古史、世界考古史方面的著作,教过世界古代史的课程,在文化史方面,涉及过博物馆史,但不过浅尝辄止。2004年底首都博物馆新馆即将要建成试运行的时候,市政府希望新首博有一个新的形象,试图找一个比较熟悉外部世界,能与国外博物馆人用英文进行交流的馆长,以适应北京这样一个定位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需要。这样的一个机缘使我能够到首都博物馆兼职。当然实际遴选过程不像我们这样对话一样简单,遴选有个过程,有些具体条件。当时还有几个大学教授受聘于其他公共事业和行政部门。任职后我依然在北京师范大学教书,直到现在我仍然是兼职,这在全国的博物馆也是唯一的,属于特例。

 

  记者:高校与博物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工作环境和系统,您当时从高校到博物馆的转换是如何完成的?

 

  郭小凌:我觉得博物馆管理和营运不是一个门槛很高的领域,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真正博物馆学出身当馆长的微乎其微。国外大中型博物馆的馆长大多是艺术史博士,或者是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学专业出身,这四个专业与博物馆的业务息息相关,国内也大体如此。省级博物馆的馆长多数是历史系或者考古系毕业,也有的是行政出身,其他专业毕业,完全没有博物馆背景,这样的馆长也可以把博物馆弄得有声有色。所以我认为博物馆管理不是门槛特别高的领域,不像是物理学、化学、数学这些理科领域,如果不懂专业语言就没办法进到那个领域。

 

  记者:您来的时候恰好是新馆开放,您是否为新馆做过哪些展览体系的设计以及新馆的构想?

 

  郭小凌:博物馆建设与工业项目建设一样,在立项和施工期间,您所说的展览体系设计与新馆运行的设计就已经完成了。那是文物局和老首博人上下努力的结果,我的前任和头几年的同事韩永馆长和崔学谙书记是新首博展陈体系设计的主导者,我是摘桃子的。当时三个月施工,就把9个基本展厅装满了,之前应该有两年以上的悉心准备,我都是缺席者。我到任便是开馆试运行,边参与边熟悉。到一个新单位,特别是没有直接经验的新单位,没有半年、一年时间的感知是没有多少发言权的。因为你对博物馆的业务完全陌生,这就像一个学历史、学考古的到博物馆的陈列设计部,无论是做内容设计还是形式设计都要有一年以上的过渡期,入点门后才能说话到点上。

 

  我最初一年主要是观察、学习,熟悉这个领域。原有一些书本知识,看过一些大的博物馆,但之前都是在外面看,雾里看花。现在是在里面看,而且不只是看,还要对运行提出中肯意见,直接参与一定程度的管理十年多下来,我深深感到管理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或技艺,完全不像没有行政经验的老子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所以我非常尊重我们馆具体负责各个领导,包括部门负责人。

 

  记者:熟悉之后,您对整个博物馆是如何构想的?比如您亲主抓的第一个展览是什么?

 

  郭小凌:首先我并不是首博的掌门人,也就是法人代表。法人代表是馆党委书记。按任命我时文物局的安排,我主持馆长办公会议,但具体人财物由法人负责。所以我的义务比起法人来要轻松得多。至于您问我主抓的展览,我的准确回答应是我没有主抓的展览,因为展览的立项都是集体决议的,主抓则是分馆展览的副馆长与项目负责人。如果说我起了较大作用的展览,那还是有一些。比如2007年在北京引起轰动效应的展览,就是“卢浮宫珍藏展——古典希腊艺术 ”。这个展览是我自己去巴黎和卢浮宫谈的。当时有个时机,就是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处每年有个交流计划,去法国考察博物馆。事先我已获悉卢浮宫博物馆的希腊、罗马和埃特鲁里亚馆要翻修,所有展线上的展品都将收入库房。我们知道展线上的展品都是代表性的重要文物,所以我们在开馆第一年引进大英博物馆的一个大型展览之后,班子一致同意引进高品质的卢浮宫展。我在临行前与班子成员商定了一个谈判底线,就是说引进一个展览得有借展费,这个借展费最高是多少,我们的底线在哪里。我先去谈,达成了意向,然后双方具体谈判各种条件。从国外引进展览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借展费的数额、保险怎么解决就争得不可开交。还有运输、布展、开幕与撤展等等事项。另外我们国家举行外展必须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事事要符合国家政策,总之方方面面都要协调。这个展览的借展费在07年虽低于大英馆的,但当时仍是国内外展最高的,为了减轻负担,我们还邀请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澳门艺术博物馆三家做巡展,首博是第一站、新加坡第二站,澳门第三站,从澳门回法国。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