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瓷:龙泉窑在陶瓷历史中的地位
龙泉青瓷大约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崛起于浙南龙泉乡间,后经南宋、元、明、跨越了四个朝代、七个多世纪。其历时之长,仅次于越窑,在我国陶瓷业中是罕见的。
历史悠久
龙泉青瓷大约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崛起于浙南龙泉乡间,后经南宋、元、明、跨越了四个朝代、七个多世纪。其历时之长,仅次于越窑,在我国陶瓷业中是罕见的。
产区辽阔
龙泉青瓷除了以大窑为中心产区,窑场密集之外,在它周围各县如庆元、云 遂昌、松阳、丽水、缙云、武义、永嘉、泰顺、文成等,已发现从宋初至明末各时期的龙泉青瓷窑址达400多处。元代以后,还扩展至福建、江西、广东等邻省,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青窑系。其分布范围之广,产量之大,是空前的,证明它是名实相符的名窑,拥有辽阔的生产基地和雄厚的实力。
产品丰富
龙泉窑初期产品种类不多,以烧造成盘、碗、钵、罐等日用器为主。北宋中期以后,陆续生产五管瓶、龙虎瓶、带盖盘口瓶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宋室南渡后,浙江瓷业取代了中原市场的地位,蓬勃发展,产品大量增加。其中代表性的产品有以饱满的莲瓣作为装饰的,以动物作为装饰的,以花果作装饰的器皿,可谓洋洋大观,表现了龙泉匠师们的独创才华和极高的艺术造诣。
风格鲜明
龙泉青瓷出于自然,不做作,静穆渊深,精光内蕴。黄宾虹先生常用"浑厚华滋"四字来评价中国画的高度成就,我认为借来评论龙泉青瓷,也是很恰当的,它包含了造型美和釉色美的主要特点。"端庄杂流丽,刚劲含婀娜",正是"浑厚华滋"的具体表现。
勇于改革
龙泉窑在初创阶段约经过二百年左右的长时间徘徊,进展缓慢。然而,大器晚成,不容小看,到了南宋时期,它在原有基础上出现质的飞跃。提高龙泉青瓷的水平,关键在于突出一个"青"字。这时,该窑正调动一切技术力量解决青的呈色问题,由厚胎薄釉改为薄胎厚釉。这一来不仅改革了胎釉的化学组合,而且对成型、上釉以及装饰等一连串工艺技术,都进行了彻底改革。因为要使青釉色度深而且青,既非增加氧化铁的含量可以收效,也不能靠薄釉可以达到要求,必须正确掌握釉层厚度。正如海水越深而青色越浓,南宋龙泉青瓷精品皆上三四层厚釉,多次上釉,多次素烧。并改用石灰碱釉,使釉层高温黏度加强,厚而不流,釉面光泽柔和,烧制出粉青和梅子青两种代表性的精品,浑厚华滋,厚如凝脂,青比美玉,达到最高的审美境界。
擅于吸收
南宋龙泉青瓷在改革工艺技术的同时,也善于吸收先进的经验。龙泉窑采用薄胎厚釉之后,青色显著提高,但在装饰施工上又出现新的矛盾,不能再用刻花及篦纹。因为胎薄,刻易于破裂;釉厚,篦纹难于明显。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吸收官窑的风格,以简胜繁,有些不施任何纹饰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现在我们看到的那些南宋龙泉青瓷精品,艺术风格与官窑一脉相承,既吸收了官窑的特色,又不是依样照搬,大量创新的品种为官窑所没有,显示了龙泉窑匠师们的智慧和独创才能。
人造美玉
青瓷的釉是绿的,最美的绿色无过于美玉,故历代制瓷匠师都竭力追求玉的美感。玉作为一种珍贵的自然物质,受到古人特别的喜爱,把它看作吉祥、美好和幸福的象征。陆羽评越窑青瓷"如冰似玉",为各名窑之冠;景德镇陶玉,载陶入关中,称假"玉器",且贡于朝;霍仲初制瓷"莹缜如玉"。然而,俱过矣,数真如绿玉,惟有南宋龙泉的粉青和梅子青杰作,可以当之无愧。它实现了历代陶瓷匠师们梦寐以求的心愿,在中国陶瓷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里程碑。
青瓷高峰
南宋龙泉窑的突出成就表现在烧制工艺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南宋龙泉窑自从掌握了薄胎厚釉技术,产品大多胎骨细薄,釉层丰厚,色佳制精,同时在艺术上采用新的设计,使装饰密切结合施工要求,使青瓷美化效果与工艺技术融为一体。产品独占中国青瓷的高峰。如果把南宋龙泉瓷和其他各名窑青瓷相比,不难得出下列结论:越窑发展最早,曾经获得诗人们的称誉,但工艺技术未够成熟,釉色多青黄不一,接近艾色,虽被陆羽评为"如冰似玉",但和美玉有很大距离;瓯窑的缥瓷则釉薄而色淡,青中闪白;婺州、寿州、岳州、鼎州等青瓷,釉多黄褐,且斑驳不纯;北方的耀州窑、临汝窑釉薄胎厚,以黄绿色居多;北宋汝窑,制作很精,但釉色闪蓝呈天蓝色,另具一格;汴京官窑和南宋郊坛下官窑,都有极美的粉青釉,但都有开片,尚存在胎釉间膨胀系数不一致的缺点。只有南宋龙泉白胎青瓷,釉层晶莹如玉,无论在工艺上、艺术上均可称第一。
从以上所举的龙泉青瓷特点来看,它不仅是中国第一,而且是世界第一。大量的史实足以证明,这个名窑对人类文明所作出的贡献是无可怀疑的。尤其南宋是龙泉青瓷鼎盛时期,外销产品都以龙泉青瓷为主。当龙泉青瓷首次传至法国,立即使法国人士为之倾倒,美丽的青色,找不出一个恰当的词汇来形容,只有杜尔夫所著的《牧羊女亚司泰来》传奇剧中牧羊人雪拉同在演出时所穿的舞台服装的颜色略与之相似,于是便用"雪拉同"来称呼龙泉青瓷。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