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上印款的格式

早期紫砂作为民间工艺,作品上并不留有作者名款,南京出土的嘉靖年间司礼太监吴经墓中的紫砂提梁壶就无名款。

早期紫砂作为民间工艺,作品上并不留有作者名款,南京出土的嘉靖年间司礼太监吴经墓中的紫砂提梁壶就无名款。到供春制作树瘿壶时,由於供春是生活在文人圈中的书僮,因而受到文人书画作品上落款的影响,而在树瘿壶把侧的壶身上用尖头工具划下了『供春』两字。这是紫砂壶上落款的雏形,到了时大彬时代,由於文人的直接介入,开始在壶底镌刻『庚戊冬日时大彬制』这种带甲子年款的欵识,到了陈鸣远时代,壶底刻款与印章款同时出现,之後渐渐只用印章而不刻欵了,一般是在壶底用姓名全称章,盖内用略小的不带姓的名章,到乾嘉年间陈曼生参与壶艺之後,壶上的欵识就不仅仅是壶工个人的了,如曼生壶的底部是钤『阿曼陀室』、『曼陀花馆』这样的陈曼生书斋名,壶把稍下及盖内钤壶工杨彭年名,壶身上镌刻书画装饰又要落上捉刀握笔的书画家名。(关于曼生壶后有详细说明)。也有个别壶工在子口(内墻)上及内底里留有印记的。此外在壶底部也有定壶人的印记及『大清乾隆年制』的年款章。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