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锣古巷停止接团看各国古建筑保护

日前南锣鼓巷宣布暂停接待旅游团队,并主动申请取消3A级景区资质。南锣鼓巷是一条全场787米的胡同,作为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已有740多年的历史,一直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南锣鼓巷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亚洲最佳风情地之一。”

       日前南锣鼓巷宣布暂停接待旅游团队,并主动申请取消3A级景区资质。采取这样的措施可以说也体现了有关部门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视与决心。


        南锣鼓巷是一条全场787米的胡同,作为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已有740多年的历史,一直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南锣鼓巷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亚洲最佳风情地之一。”


       但日前由于人流量巨大,严重超出景区的承载,对当地街区风貌和设施造成了不同程度地损坏,对南锣鼓巷的保护也成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为什么要保护古建筑?梁思成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   古建筑可以说是城市的记忆与灵魂,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是历史的见证者,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与精神气质。


       在历史上由于很多原因,我国很多古建筑曾受到不同程度上的破坏,近年来古建筑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而世界各国为了保护古建筑也是各有奇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考。


       韩国 —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国政府1962年颁布了《韩国文化财产保护法》,同时成立了文化遗产委员会,下设有形、无形文化遗产等8个分课。半个世纪以来,韩国学者对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普查,陆续公布了1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1年开始至今,韩国一共申请了16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本 —成立“文化遗产市民营救队” 


       日本向来重视保护对古建筑的保护。早在1973年,千年古都京都市在全国的消防机关中设立了“文化遗产科”。截至2012年,京都市就指定了多处特定文化遗产,要求进行全面的防火管理和防灾设施建设,以消除隐患。指导当地的居民组成“文化遗产市民营救队”,进行防火监控。全民总动员,充分发挥了民间的作用。


        印度— 多渠道寻求保护资金


       印度在文化部下设了“国家文化基金会”,根据印度的相关规定,国内外团体和公众在免税的情况下,通过基金会对文物保护项目、古迹或文物挖掘提供资金或捐赠。同时,印度的非政府组织也广泛筹措保护基金。此外,印度也十分重视通过国际合作来争取更多的资金保障。


        埃及—“旅游警察”监督游客


       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迹众多,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地,吸引了全球各地众多的游客。而人数众多、素质不一的游客,也为古建筑的保护增添了风险与难度。在古迹保护方面,埃及的“旅游警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除了保护游客的安全之外,“旅游警察”还要对游客进行监督,防止他们有任何破坏或盗窃文物的不当举动。如果发现,游客可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另外,根据埃及新的古迹保护法案,对破坏古迹以及在古迹附近建造房屋者,将根据情节轻重,施以不同的罚款,最高可达10万美元,并判处无期徒刑等,大大提高了对古迹保护的力度。


       希腊—“把文化古迹放在第一位 ”,拆是绝对禁忌


       希腊奉行“把文化古迹永远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在文物保护领域,拆是绝对禁忌。希腊1834年就通过了第一部遗产保护法,目前希腊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支柱性法律是2002年通过的《古迹和文化遗产保护法》,除了宪法和专门性法律外,还包括相关的国际条约。希腊的文化遗产保护权责明确,由文化部负责希腊所有古迹的管理和保护。


        意大利— 为保护古城建立新城


       为了保护罗马古城,1939年,意大利政府开始在古城南部另辟一座新城,让其承担现代城市功能。意大利专门设立了一个文化遗产部,也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根据相关法规,百年以上历史的建筑物,未经有关主管机关批准不得拆毁与改建,装修内部也须经文物部门的检查与批准。旧市区除非经特批,原则上不再增加新建筑。


        波兰— 宪法中有专门条款涉及文物保护


       波兰宪法中有两项条款涉及文物保护的内容,把保护文物放在与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公民自由和人身安全的同一个条款中。不仅在国家层面,在地方上还另设省县(市)文物保护局独立执法。在城市规划和新建建筑方面只要涉及古建或文物,首先要通过文保局的审批。 世界各国为保护古建筑也是不惜一切代价,的确,古建筑保护是件迫在眉睫的事。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强度与力度也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而关于文物保护,习近平主席曾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也期望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加强。

责任编辑:小尹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