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周家大院门楼摇摇欲坠亟待修缮

  “姜山镇周韩村一栋有32间走马楼的大屋因年久失修,又遭逢连日阴雨,破旧的大门濒临倒塌。这栋房屋已被评为宁波市历史保护建筑,如果不及时维修,说不定哪天就塌了。”昨天上午,读者周先生拨打本报新闻热线报料道。

  门楼破损 隐患严重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周韩村。现年74岁的村民董瑞明告诉记者,周韩村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村子里还保留着大片明清时期的建筑。走在村子里,到处可以看到青砖石板的老房子,可以体味到这个村子的文化底蕴。

  在村子北头中间,董瑞明领着记者来到了一个古色古香的大院子前边。只见这个院子是清一色的瓦房,共分三个院子,里面有高高的马头墙,青石板铺地,显得十分厚重。董老先生告诉记者,这个院子叫周家大院,据历史记载,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院子大门是一个气派的砖雕门楼,有四五米高,下面有两个青色石条长凳,已经长满了青苔,造型别致。房子有两根直径20厘米左右的古木支撑着,房顶的大梁及一些附属设施上还有很多雕塑。大门口还有一副对联,上面写着:沿隄细柳条候道,绕涧香莲茂叔家。董老先生说,这副对联描述了当时院子周边的环境,后来随着岁月的变迁,这种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是可以想象当年房子主人的显赫和霸气。

  在董老先生的指点下,记者看到这个门楼的西边已经倾斜了,房顶上的瓦也破了不少,很多地方都漏水了,从下往上看房顶是透明的,往东面的墙有一半都被房顶上漏下来的水打湿了。更加令人担心的是,那两根立柱因为岁月久远,不但发生了腐朽,而且还有多虫洞,其中有一根下面还缺失了很大一块儿,另一根中间也少了很大一块儿。“这几天连续下雨,这个门楼上的瓦都掉了下来,墙上的裂缝也越来越大,还有墙里面的一块雕塑也丢了。如果不及时维修,说不定哪天就塌了。”董老先生与赶来的村民忧心忡忡地说。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周家大院里面还住了不少居民,每天进进出出,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历史悠久 价值不菲

  周家大院有什么来头?记者通过查询和村民的描述得知,传说元末明初,黄河一带农民领袖刘福通为反抗朝廷率领农民起义,后惨遭镇压。当时朝廷下旨,天下姓刘者全部杀头,7个刘姓人氏逃难到宁波一带,其中一个就来到周韩村落脚,并改姓为周,这就是周韩村周姓的最早来历。

  乾隆年间,周家有一商人去北京做药材生意赚了大钱,年老时萌发了叶落归根的情愫,举家搬回周韩村。由于膝下有3个儿子,商人就为他们盖了三进大房子娶妻生儿。三进房子因主人在家庭中地位的不同,位置和面积也各不相同。其中大房位于正南,拥有走马楼24间,最为豪华大气,二房位于大房东侧,三房则在西边。此外,商人还为子孙买了好几百亩地,并修建起祠堂。这就是周家大院的来历。去年,周家大院被列为宁波市历史建筑,文保部门也进行了考察,正在申报文保点。

  村民们告诉记者,周家大院在附近很有名气,也是全村人的骄傲。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很多设施都破败不堪,曾有人想出150万元购买周家大院下面的那对青石凳子,被村民们拒绝了;也有人想出钱整体购买老房子上面的雕塑,也没有得逞。“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也是我们村子历史的见证,多少钱也不卖的。”董瑞明老先生说。但是,随着宁波进入汛期,这些老房子特别是周家大院的那个门楼能否经得住狂风暴雨,着实令村民们担忧。

  出手保护 迫在眉睫

  我市知名文保专家杨古城告诉记者,他曾多次前往周韩村考察过周家大院,周家大院保存完好,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的浙江古民居具有较高的文保价值,他曾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呼吁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如果被毁坏,那真是太可惜了!

  昨天下午,记者与鄞州区文管办取得了联系,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会第一时间派人进行查看。因为历史建筑归规划部门管理,待他们了解情况之后,会联系并酌情采取保护措施。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