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侗服饰概览

  黔东南的苗族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民族文化。黔东南银饰、刺绣、苗侗服饰作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经由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图腾崇拜以及艺术传统,形成了黔东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银饰、刺绣、服饰文化。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历经千年累积,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承载着创造者们的喜怒哀乐,孕育了丰富珍奇的旅游商品。如今它们已超越了旅游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它们更是激发旅游者对黔东南的美好回忆,显示旅游者的生活经历的象征。这里,记者带你去了解这些民族瑰宝的同时,一起品味这道灿烂的民族文化盛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银饰,她没有钻石的奢侈和珠宝的名贵,拒绝珠光宝气的苗族银饰含蓄内敛不张扬,如今的银饰设计加入了更多的民族、时尚元素而更加耀眼,独一无二的银饰能彰显女性绚丽端庄、内敛独特的气质,以其精美的制作征服着越来越多的人。

  苗族银饰锻制工艺是世代相传的,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苗族工匠对银饰的加工过程全靠手工,因而练就了高超的手工工艺能力,使得苗族的银饰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精工之作,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如今银饰已成为都市时尚男女们必须佩带的饰品和赠送贵宾的首选礼品。

  2006年5月20日,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银饰是我国文化中的瑰宝,闪烁着苗族人民的智慧。

  苗族银饰具有象征意义

  传统的苗族银饰,蕴涵着苗族图腾、巫术、民俗等方面的文化记忆。苗族先民相信银饰具有驱邪、解毒和祛病的功能。在盛大的节日仪式上,苗族姑娘都要把银饰佩戴起来与盛装相配。拥有众多银饰盛装的苗族姑娘充满自豪感,她的父母会得到人们的尊重。

  传统的银饰纹样,大都能从苗族古歌等神话传说里找到来源,晶莹剔透的银冠、高大的银角、展翅的蝴蝶、飞翔的小鸟、盘旋的水涡纹、象征宗庙的银牌等传统的银饰及其纹样,能使人体验到一种精神力量的驱动。传统的苗族银饰具有苗族文化符号象征的意义。

  正是由于这种精神力量的驱使,使得苗族社会代代出现银匠名师。例如雷山县西江镇控拜村的高级工艺师杨光宾,就是优秀的代表人物之一。杨光宾14岁跟随父亲学艺,15岁就带徒弟。他对银饰加工的熔炼、锻制、拉丝、焊接、錾刻、编结、洗涤等工艺烂熟于心。特别是他掌握的手工拉丝技艺,能把银锭拉成比头发丝还细的银丝。

  银饰种类:

  苗族银饰有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和足饰。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等。

  胸颈饰包括: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胸吊饰等。手饰包括银手镯、银戒指。

  衣饰包括:银衣片、银围腰链、银扣等。背饰包括银背吊、银背牌等。腰坠饰包括银腰带、银腰吊饰等。足饰为扭丝状,儿童佩戴用来避邪。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苗绣

  苗族刺绣是苗族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创造的一门艺术,堪称“无字史书”,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可折射出苗族的历史和变迁过程,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

  刺绣手法主要有平绣、给练、辩绣、缠绣、破线绣、锁绣、绞绣、马尾绣等多种。有的凭对大自然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不需起草,信手绣出;有的在布面上画好图案再绣;有的用剪纸粘贴进行刺绣。刺绣纹样造型多为夸张得体、风格独特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其中以龙、鱼、蝴蝶、蜈蚣、蝙蝠等图案最为广泛。

  苗绣不同于湘绣、蜀绣、苏绣,它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以构图的美观和夸张,造型的独特和丰富的色彩而闻名于世。

  第九代苗绣传承人王金花是凯里著名的刺绣能手,她的绣品曾在多次展会上获得多种奖项。经她手绣成的绣品常常供不应求,为此,她办起了金花刺绣厂,把自己的刺绣手艺传授给学徒,既带动了一方产业发展,又成了一个新的苗绣传承基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侗绣

  当人们在上海世博园面对多姿多彩的精美侗绣赞叹不已时,环视周边现实生活,又不免顿生惆怅——这些美丽光彩、韵味十足的民间艺术品的光辉,早已在现实生活中悄然退隐,消失无踪。

  侗绣是刺绣的一种,是侗族人民一针一线在侗布上绣出来的,其风格自然、朴素、大方。据侗绣名匠陈显月介绍,侗绣都是纯手工制作,历经作模、打面浆、粘布、拟模、贴面、镶边和绣花等数十道工序,制作一件完整的盘轴滚边绣精品往往要花一年的时间。

  侗族刺绣工艺极其精致,技术精湛,讲究图案的整体完美性,在色彩的运用上,多用单纯色,且偏于原色和重色,体现出侗家人和平、淳朴、热情、友好的性格特征,寄寓着他们美好的希望,同时,也只有侗绣中这种古朴、纤细、和谐的美好,才充分体现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和审美倾向。

  随着现代审美民族风的兴起,苗侗刺绣如今也在现代服饰、T型台上尽情展示各自的风采。目前黔东南在售的绣品,有的是纯粹的艺术品,有的被制成了各种用具,如衣帽、背带、苗服、侗服、大小口袋等。刺绣手法多样,工艺复杂,无法用机器替代。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素有“穿在身上的图腾,彩线写成的史诗”美誉,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

  苗族服饰不仅款式种类繁多,样式各异,而且是最能代表该民族特征的物品。无论哪个民族都没有像苗族这样将服饰图案作为史书,深切地表述历史。苗族的服饰无处不向世人昭示:我们是苗族,我们来自黄河之滨、长江之畔;我们长途迁徙,历尽艰辛;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之下,苗家人倾其心血去绣、去染、去展示他们的情结,才有如此优秀的、民族特色极强的苗族服饰艺术。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

  侗族服饰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苗侗服饰不仅丰美华瞻,还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内涵,契合当前时装的流行趋势。在仰啊欧民族服饰店,我们看到那一件件饱含苗侗民族元素的时装,已成了引领潮流的潮女们的“猎物”。

  文化旅游开发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了重视,许多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艺被挖掘、整理、保护、传承,一大批散落在民间的手工艺者和手工艺品被整合、分类、包装。这些黔东南旅游商品业界的精英们,经过十余年的磨砺,从手工艺者变身创业者和商人,他们的手艺成为颇受市场欢迎的商品,他们让黔东南旅游商品散发出瑰丽的色彩和恒久的魅力。

  而“两赛一会”、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等活动平台,催生了千千万万的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破土、生根、发芽、壮大。

  苗乡侗寨、苗妹银饰、仰阿莎民族工艺品、仰啊欧民族服饰、太阳鼓苗侗刺绣等,从几人的小作坊,到十几、几十甚至上百人的中小型企业。 这些活动带动了一个产业——旅游商品的发展,它像只无形的手,不断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并以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为核心,把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直接带动广大农户和小微企业成长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黔东南成了国内最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一些沉寂已久的民间银匠师傅重新活跃起来,苗族银匠师傅高超的技艺无疑是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如凯里市凯棠乡养小村,几户银匠在有关部门的帮扶下,于2007年成立了凯棠乡银饰加工协会,所生产的银饰产品还远销到了贵阳等地。

  雷山县西江镇苗族银饰店铺鳞次栉比,游客到西江,必进银饰店。雷山县还在县城建设“银匠一条街”,吸引银匠们在一条街上购买门面和住房,藉以提高雷山县城的文化品位。

  凯里市以建设具有苗族侗族民族文化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大力落实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出台多项优惠政策,让备受国内外游客青睐的苗族银饰走出大山,落户凯里,并在在凯里大放异彩。一大批制作苗族银饰的能工巧匠来到凯里,他们分布在市区的仰阿莎广场、荷花巷、土产公司商场和三棵树镇的集贸市场。他们租下门面,或个体经营或创办公司,把打造银光闪闪的艺术世界的事业经营得红红火火。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