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印象派画家卡米耶·毕沙罗作品《蒙马特大街》赏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法国印象派画家毕沙罗油画作品《蒙马特大街》 1897年  布面油画  73x92cm  油彩 圣彼得堡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 )藏

 

  卡米耶·毕沙罗1830年出生于丹麦移民聚居地圣托马斯岛,他的父母均为法籍犹太人,属于岛上最富有的贵族阶层。还在孩提时代,父母就把他送进巴黎最好的一所学校,当时他已显露出绘画天赋。

 

  安东·梅尔伯是毕沙罗的启蒙老师,在他的画室里,毕沙罗学到了油画的基本技法,开始画一些人物像和农村风景。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和精心观察,养成了他对户外自然光色的敏感。后来,他结识了风景画家柯罗,便跟随他去户外领略大自然中富于诗意的美。不久,库尔贝的绘画又使他入迷,他非常崇拜这位性格豪爽的现实主义大师。然而在风景画上,他的风格更接近柯罗。他效仿柯罗,以橄榄色、橙色和紫红色作为对比色调,其用笔轻盈简捷,色彩大胆明快。《卢弗申通往凡尔赛的路》是毕沙罗1870年的作品,画家的风格,在这一时期已基本形成。这是一幅描绘城市景色的油画,观赏者通过画面感觉到的,却是一种浓郁的田园味道。和煦的阳光映照着整洁的街道,花草树木呈现出清爽透明的质感。天空、地面、植物和人物,相互和谐地融为一体,使人不由感触到轻松愉悦的情调。由于普法战争,毕沙罗不得不从居住地卢弗申逃到伦敦,以至于1855年之前的大部分作品失散,无法找回。可是伦敦之行,令他在绘画技巧上,受到英国画家透纳和康斯太布尔的启发。尤其是在表现外光方面,他摒弃旧的表现手法,突出大自然中的阳光感,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效果。

 

  4年之后,毕沙罗又完成了一幅以翠绿色为基调的风景杰作《蓬图瓦兹附近的采石场》。此时,他已全身心地投入光色的研究中。从伦敦回到法国,他和另外两位印象派画家莫奈和塞尚成为甚笃的好友。他们决意离开城市,到农村、田野去写生。毕沙罗的这幅画,是他自鲁弗申迁至蓬图瓦兹后画的,在色彩处理上,显得特别粗犷奔放。树干和枝叶近乎黑色,山石和小路被烈日照成白色,这种强调整体性的画技,浓缩了库贝尔的宽阔概括,塞尚的坚固厚实,画面上一切物体的轮廓,都让位于闪动的空气与跳跃的光色,这与莫奈优雅轻盈的笔触颇为相似。

 

  毕沙罗的画风,始终充满着农民的质朴。他热爱乡野土地,同情当时巴黎的社会主义思潮。从农村风光到城市街景,他的绘画题材从来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变异,他勤奋、努力、执著,因而有“印象派中的米勒”之称。当然,他同米勒、莫奈的创作风格绝非雷同,他有自己的独特性,即在色彩至上的前提下,给情节内容以一席之地。毕沙罗探索、发明的点彩法,力图画出最丰富的色彩效果,使色彩语言获得最大的艺术感染力。他的其它代表作还有《春天的蔬菜园》、《丰收》、《红屋顶》、《落日》、《担水的妇女》……

 

  60岁那年,毕沙罗不幸患上眼疾,这对于一个依靠视力工作的艺术家来说,无疑是致命的。这是他最痛苦的时候,也是他在艺术道路上更加奋发向上的岁月,他的作品用色更加空灵、细致、讲究。只是眼疾时时发作,让他痛苦不堪。即便这样,他仍旧没有放弃自己钟爱的事业。

 

  这件作品是毕沙罗晚年绘画风格的代表作品,是毕沙罗在1897年养病期间完成的作品。作品描绘的是法国巴黎蒙马特大街繁华的场景。画上作者描绘了蒙马特大街 的全景,画家以敏锐的观察力,精心地捕捉了蒙马特大街车水马龙的喧嚣情景。成排的高大建筑与街道慢慢向远处延伸直到消失,街上车马人群川流不息,由于视角 宽广,楼房林立,车马人流很小,只能凭感觉用粗笔点画出来,然而显得特别生动,加之透视准确,画中车马人流仿佛在画中移动,它把现代都市的繁忙热闹场面尽 情的展现了出来。作品构图宏伟,街景庄严而有气派;色彩丰富柔和,在冷暖色对比中,充满中间调子的过渡,形成一种细致而变化丰富的灰调子,但却很明亮,它 显示着光的饱满,其笔触均匀而不失活泼变化,粗犷与细致融为一体,这就是毕沙罗晚年更改画风以后的独有风格。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