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第一经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陀罗尼经幢

 

  唐修寺宋修塔。在拱桥之祖赵州桥的故乡,还有一个中华之最,这就是赵州陀罗尼经幢。凡到河北省赵县旅游观光的游客在观赏过赵州桥后,无一例外地都要顺道造访这座石刻艺术珍品。

 

  本是唐开元寺的经幢

 

  陀罗尼经幢位于赵县城内南大街与石塔路相交的十字路口处,这里原是唐代开元寺的旧址。因幢体刻有陀罗尼经文,故称“陀罗尼经幢”。这座经幢全部用花岗岩石雕琢叠砌而成,外观造型酷似塔,所以当地俗称“石塔”。赵县古称赵州,其标准称谓应为“赵州陀罗尼经幢”。

 

  该经幢建造于北宋景佑五年(公元1038年),由礼宾副使、赵州知州王德成督办,赵州人何兴、李玉等人建造。高16.44米,是全国最高大、最完美的一座石经幢,其造型高峻挺拔又秀丽多姿,极具艺术韵味,被誉为“华夏第一经幢”,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石刻经幢。新中国成立后,它荣登国家第一批公布的一级保护文物名录。幢,梵语叫“驮缚若”,意译为幢。幢的本意就是旌幡,原本是我国古代作仪仗用的以羽毛为饰的一种旗帜。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徒在长筒圆形绸伞上写经叫经幢,为了保持耐久,又将经刻于石柱上叫石幢,后来亦称为经幢。

 

  始于六朝  繁于宋代

 

  我国石柱刻经始于六朝,而石柱刻陀罗尼经则始于唐初。当时佛教密宗盛行,众信徒认为咒语─陀罗尼包含深奥的经义,倘若有人书写或反覆诵念即会解脱他的罪孽,得到极乐。为使陀罗尼经永存,善男信女们便将它刻于上有顶下有座的八棱锥形石柱上,这就是当初较为简单的经幢。宋代以后,经幢造型逐渐复杂,日趋华丽考究,逐渐发展演变成集建筑雕刻艺术、佛教内容于一体的完美石雕建筑,赵州陀罗尼经幢就是这样一个突出典型。仰视这座高大经幢,让人联想到壮观的泰山经石峪、北京房山云居石经等石经,它们和赵县的陀罗尼经幢一样,都体现了古人的信仰之力。站在这精美的石刻艺术珍品下,我们彷佛看到古时那些匠人,艰辛地挥动凿锤的身影,听到了斧凿落在石上那“叮叮当当”声响……

 

  神奇的“妇人掩门”

 

  赵州陀罗尼经幢坐北朝南,由基座、幢体和幢顶宝珠几部分组成,为八棱多层形式,共七级。最下面是一层边长6.1米的方形束腰式台基,束腰刻有莲花石柱和形象健美的金刚力士和“妇人掩门”雕像,姿态生动自然。台基上是平面八角形须弥座,分为两层,第一层束腰部每面雕三尊坐莲菩萨,第二层束腰部雕刻形似庙宇殿堂的房屋,还有仙山、宝塔、长廊、佛像等。第二层须弥座上面刻盘龙,上面峭立八座须弥山峰,峰峦中雕有庙宇、宝塔、人物、禽兽等。说起“妇人掩门”雕像,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古时候赵州城里有一薛家烧饼铺,这铺子就在经幢附近。这薛家烧饼本是祖传,做工精细,香酥可口。有一段时间,薛家烧饼铺出了怪事:每天早上开张时,总发现少了一些烧饼。是谁偷吃了烧饼?薛掌柜心里很是纳闷。这天夜里,薛掌柜关了店铺门,没有睡觉,躲在暗处想要看个究竟。三更时分,忽听“咕咚”一声,店铺门开了,淡淡的月光下一个年轻的妇人,风摆杨柳似地走了进来。那妇人进来以后,轻轻打开箱子,拿起一个烧饼大口大口吃起来,吃饱后还觉得不满足,又拿了几个才离开。薛掌柜暗暗跟在妇人身后,见那妇人径直奔向经幢,眨眼就不见了。薛掌柜看看四周哪也没有妇人的影子,觉的十分奇怪,只好回到烧饼铺子。第二天,薛掌柜又到这座塔下,仔细一看,恍然大悟。原来,这经塔的石座上有一浮雕,雕着一扇半掩的门,门里露出半个妇人的身子,长相和昨夜偷吃烧饼的妇人一模一样。薛掌柜越看越生气,回到铺里取来砍柴斧头,对准妇人的两只脚砸去,斧起斧落,几下子就砸下了妇人的双脚,从这以后,“妇人掩门”雕像没了脚,薛家烧饼再也没有丢失过。

 

  六节幢身  佛教艺术精华

 

  经塔的须弥山之上,为主体幢身,分为六节,均为八棱形。第一节正面篆刻“奉为大地水陆苍生敬造佛顶尊胜陀罗尼幢”十八个大字,其他七面和二、三节幢身上刻楷书经文,行笔遒劲,结构严整,是一部优秀的书法作品。四、五节幢身上满刻佛教人物、经变故事等。第六节幢身上面为一八角亭,其上安置的桃形铜制火焰宝珠塔刹,直指碧空。幢身各节之间均置有八棱形华盖或幢檐,层层相托,形制则各有特色,雕有缨络垂幔、神兽和佛教故事等,为经幢石雕艺术最精华所在。

 

  赵州陀罗尼经幢不仅是我国陀罗尼经幢最高大的一例,而且它造型华丽美观,刻工极为精细,是建筑造型和石雕艺术完美结合的杰作,是我国极为珍贵的石雕文物,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早在明代,古人就将“勒经石塔”、“古桥仙迹”、“东寺钟声”等列为赵州十景,明代人陆健为“勒经石塔”赋诗一首赞叹“石塔”的巍然壮观:“碧幢孤映日,玉勒每栖云。浩劫悲无象,空王羡有文。狻猊危并峙,峦岫晓群分。几欲登高处,苍茫揽紫氛。”如今,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室外展区北展园─燕赵紫翠园,还能见到陀罗尼经幢的身影,它作为河北园的主要标志物,被置于入口景区。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