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保国寺大殿 榫卯技术巧而精
众所周知,由于南方地区潮湿多雨,虫蛀蚁蠹,古建筑很难保存。因此唐宋以来的古建筑多保存在北方地区,新中国成立前,梁思成、刘敦桢在河北、山西等地发现了许多早期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刘敦桢兼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开始系统地组织学生进行江南地区的古建筑调查工作。
1954年夏,南京工学院学生戚德耀、窦学智、方长源等进行暑期实习,在宁波进行浙东民居和古建筑的调查。工作接近尾声时,他们偶然听说洪塘北面有座规模很大的古佛殿,便前往一探究竟。他们仔细察看了寺内天王殿、大殿、方丈殿、东西厢房、钟楼、鼓楼、藏经楼等建筑,其中大殿气势雄伟,面宽、进深各三开间,平面呈纵长方形;斗拱用材粗壮古朴,枋上隐刻“七朱八白”;佛座后嵌有《造石佛座记》,戚德耀发现其上镌刻有“崇宁元年”(1102年)的字样。这可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三人强抑住内心的惊喜,兴冲冲地赶回南京,向刘敦桢先生汇报了这一重要发现。至此,江南地区第一座宋代建筑终为人们所熟知。
据载,保国寺始建于东汉,骠骑将军张意及其子中郎将张齐芳曾隐居于此,后改建为寺院,唐武宗灭佛时被毁。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重建,赐“保国”匾额。唐末再次被毁,并于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重建山门、大殿。
整个大殿采用了宋代典型的“厅堂式”构架方式,全部结构皆用斗拱之间的巧妙衔接和精确的榫卯技术,不用一枚铁钉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50余吨的重量。前槽巧装三镂空藻井,藻井低而供佛像空间高旷,构思精巧,对比强烈。
保国寺大殿是江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与现存唐宋辽金建筑实例相比,保国寺大殿所具有的特征,不仅与《营造法式》的诸多规定最为接近,同时也保存了比《营造法式》更早的一些做法,反映了当时木构建筑的独特风格和在力学研究上达到的高超水平。1961年,保国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保”单位。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