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清华艺术博物馆诞生记 达·芬奇真迹将现身开馆展

清华艺术博物馆-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华艺术博物馆

 

  自4月中旬落成以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馆藏状况以及未来走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昨天,京华时报记者走进这座由瑞士设计师马里奥·博塔主持设计的建筑。该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接受采访,详述了艺术博物馆的诞生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不拼藏品,而是希望通过高质量的策划,让最优秀的艺术走进来,提高博物馆的影响力,将其打造为国内大学最好、世界大学优秀的博物馆之一”。开馆展将于9月举行,达·芬奇真迹将现身开馆展。

 

  69年前梁思成等提出创办

 

  早在1926年,清华便有了收集、保管、研究文物的意识。“那会儿清华学校已创办考古陈列室”,杜鹏飞说,清华人明确提出创建博物馆,则要追溯至1947年。1947年4月,梁思成、陈梦家、冯友兰参加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举办的东方学术国际会议。三人震惊于普林斯顿大学丰富收藏的同时,也意识到中国大学与学者亟须担当起保存与研究中国艺术的使命,于是联名写信给当时的校长梅贻琦,“具体内容很多,主要有筹备艺术系、建立博物馆等”。校委员会方面很快通过了,但是,国民政府教育部把清华成立艺术系的需求给否了。“二战结束后,国家百废待兴,设立艺术系的方案未获批准,而在这前后,一些偏于实用的如建筑系、农学系则得到支持”。

 

  尽管被拒,不过清华大学一直并未放弃发展艺术这门学科,“当时学校可以自己成立专门研究的领域,1947年12月,成立了清华大学中国艺术史研究委员会”。在该委员会的运筹下,文物陈列室正式成立,1948年举办了专门的展览;1950年组建文物馆委员会,主席为梁思成。遗憾的是,“1952年院系调整,这项工作也终止了,部分藏品也分拨了出去”。

 

  从启动到落成足足经过了17年

 

  当时的清华大学虽然没能成立艺术系,但有美术科,“梁思成主持的建筑系在建系之初,便设有实用美术科,该科成为1956年创办中央工艺美院的核心部分。”杜鹏飞说。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之后,便启动了艺术博物馆建设项目。

 

  2002年开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向社会各界征集建筑方案,最终确定由瑞士著名建筑设计师马里奥·博塔主持设计。整座博物馆占地约1.5公顷,其外观呈现为砖红色,由数十根17米高的廊柱支持建筑主体,屋顶被设计成一个宏大的天然光过滤器。从启动到主体建筑的完工,足足经过了17年。

 

  目前高校博物馆有300余所,不过,“明确叫艺术博物馆的大学,应该不超过十家”。杜鹏飞告诉记者,“名为美术馆的一般属于专业美术院校,而综合类大学的博物馆多与文博专业捆绑在一起”。除地质博物馆、科技博物馆、动植物标本馆等有很明确的学科背景的专题博物馆之外,“广义上的博物馆,艺术是非常核心的内容”。至于美术馆与艺术博物馆的区别,“很长一段时间,主要看是否有常规的馆藏作品展出”,杜鹏飞意识到,近些年美术馆也陆续推出馆藏作品,“界限越来越模糊,可能在关注的范围要比美术馆更广泛一些”。

 

  馆藏约一万三千件错失吴冠中捐赠作品

 

  据杜鹏飞了解,清华的收藏历史,得从90年前开始说。“1925年,清华成立研究院和大学部,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称,‘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材料’,以往偏重于从文献到文献,而到王国维所处的时代,出土实物和文献双重印证的研究方法蔚然成风”。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华不仅主持了中国人自己进行的最早的科学考古发掘,而且在校内创办了考古陈列室。

 

  杜鹏飞说,即便是在抗战南迁的颠沛流离中,清华仍坚持学术研究和文物集藏,“1938年迁到昆明,对西南少数民族开展了大量社会学调查、整理和研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实物。到1947年,在筹划博物馆时,又动用庚子赔款购买及获捐了大批重要文物艺术品。至1952年,清华文物馆内大概有一万四千件文物。但在之后的院系调整中,一大批文物被调拨去支持创办中央民族学院。

 

  如今艺术博物馆的馆藏约有13000余(组)件,主要来自美术学院历年的收藏,还有近年来校友及社会贤达的捐赠,品类包括书画、染织、陶瓷、家具、青铜器及综合艺术品等六大类。此外,还有一些青铜器、甲骨、书画、竹简、染织服装等艺术品,现分藏于清华大学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以及建筑、人文等相关院系,数量约为8000余(组)件。

 

  藏品分类中,最为薄弱的部分为现当代艺术。更让人遗憾的是,错过了吴冠中先生的一批捐赠。“筹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时,吴冠中、张仃等老先生都还健在,而且身体都很好,他们对这个博物馆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吴冠中更是准备了数十幅作品准备捐赠给博物馆,但是非常遗憾,直到2010年吴先生去世,博物馆主体建筑还没有动工”。捐赠作品的事情也就搁浅了。后来清华在成立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的时候,吴先生哲嗣代表父亲捐赠了一幅作品。

 

  达·芬奇真迹将现身9月的开馆展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展将于9月举行,首展中将会呈现达·芬奇的作品。为何会展达·芬奇?“他不仅仅是艺术大师,还是科技奇才,发明了不少东西,结合清华大学的学术背景,无疑,能展出他的作品是最合适不过了”。同时,还有一个重要契机,“米兰国际设计周跟清华美院的设计学科联系很紧密,有很多交流,当我们开始考虑首展展什么时候,达·芬奇是较早进入考虑范围之内的”。

 

  经过艰难的谈判,终于将这位文艺复兴巨匠的《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真迹、装置模型和3幅油画真迹作品请到中国,“这批手稿我们借了60件”。达·芬奇存世手稿的数量大概在6000份左右,《大西洋古抄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概有两千多份,存在意大利米兰的昂布罗修图书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今后也会引进国内外优秀艺术品,“我们不拼藏品,而是希望通过高质量的策划,让最优秀的艺术品走进来,提高博物馆的影响力,将其打造为国内大学最好、世界大学优秀的博物馆之一”。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