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品建筑之狮子
2016-05-08 00:45:22 作者:楼庆西 来源:《中国小品建筑十讲》 已浏览次
在中国,狮子与老虎不同,它不是土生土长而是进口的。狮子原来生长在非洲与亚洲的伊朗、印度一带,传说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安息国(今伊朗)国王赠献狮子给汉章帝,从此狮子由异国他乡来到中国。狮子在异国为珍兽,古波斯就以崇狮为时尚,王者戴着金花冠,坐在金狮座上。
佛教也将狮子尊为兽中王,传说佛初生时,有五百狮子从白雪中走来,侍列门前迎接佛的诞生。狮子在原产地和在佛教中是有地位的,是被神化和被艺术化了的形象。也许正是这种原因,到了中国以后赋予它以特殊的使命,让它突出地起到一个护卫者的作用。
自古以来,在我国留下了众多的石狮、铁狮和铜狮子,从历史的发展来考察,各个时期的狮子雕刻具有不同的风格。
早期的狮子雕刻,造型比真实的狮子简练,工匠们善于用概括和夸张的手法,用浑厚有力的线条表现出狮子作为兽中之王的神态。而晚期作品,在狮子的整体和细部上都更接近于真实,但在造型上却只注意细部的刻画而不注意整体的把握,反而失去了这种猛兽雄威壮实的特征。这种风格的变化不是偶然的,它和那个时代总的艺术风格和建筑风格相符合。
唐代统一中国,维持了一个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上繁荣昌盛的时期,所以在建筑发展史中,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鼎盛时期。在当时的皇宫大明宫的含元殿、麟德殿等宫殿建筑中,在佛光寺等宗教建筑中,在众多的唐代佛塔以及大量的唐代装饰雕刻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点。这个时期建筑风格上的特点是:规模宏大,气魄雄伟,突出建筑艺术上的大效果,壮丽而不纤巧。我们从唐代留下来的石狮子上也看到了这种风格。宋代建筑,从技术上看,比前代更趋成熟,总结出一套建筑形制、施工和用料的规范,但就其建筑艺术风格来看,宋代建筑逐渐走向秀丽的方向,在总体气势上大不如以前了。这个特点在石狮子上也很明显地反映出来了。清代尤其到了清末期,政治上保守腐朽,在建筑和其他艺术上都表现出一种追求繁琐绮丽的风气,工艺品上堆砌玉石珍宝、金银珐琅,连建筑装修上也镶嵌上珐琅玉石,艺术之高低仿佛与金银财宝的多少成了简单的正比。
以上是历史纵向上的比较,如果从横向去比较,中外狮子形象也有风格上的差异。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一个讲究神似,一个追求形似。中国狮子不求形态的真实,可以不符合解剖地将狮子身上或者四腰的肌肉任意起凸。印度和西方的一些狮子却十分讲究造型的形似,狮子整体和狮子头部及四肢都要与原形相符,狮子的身上、腿上的肌肉起伏也要符合骨骼与肌肉的解剖学,它们的总体特征是形象很真实但神韵不够。这种风格上的差异自然与中、西方在艺术创作上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传统有关,在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门类的创作上都表现了这种差异。
狮子作为门前的守护神兽,它的形象多被塑造成一副凶煞威武的神态。但这并不代表狮子的全部,在清代所留下来的众多狮子雕刻中,我们发现有许多狮子并无凶相,有的略显温顺,有的面露笑容还带一点顽皮,有的显出一副无赖之相,这是狮性的“人化”。
狮子一经人化,它的性格和形象都变得丰富多彩了。人们还赋予这些狮子以各种有趣的神奇传说。北京宛平县的卢沟桥,两边石栏杆的每一根望柱头上都雕有石头狮子,自古以来就传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并说如果数清了,石狮子就全跑了。这是因为栏杆柱头上许多大狮带着小狮,这些小狮在大狮的脚下、胸前、背后,姿态各异,工匠们还有意把小狮刻在隐蔽处,让人不易发现。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