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及归依

  为何要归依三宝

  我们相信,凡是烧香拜佛的人,则未必受过三归依。虽然未曾归依三宝,他们却依然自称是佛教的信徒,我们当然不必否认他们的信仰。

  所以,有人主张:信佛只要心诚,何必一定要归依?这种观念,粗听似有道理,实则不合要求。按照佛教戒规的要求,如要信佛,应从归依三宝着手,归依三宝虽为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岂能走出第二、第三步来?要走第二、第三步,必定先从第一步开始。佛弟子的等第,是以所受戒法的层次而定,归依三宝,是最先的基层;往上还有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一切戒皆以归依三宝为根本。归依三宝既是入佛信佛的第一步,佛教不舍一切众生,故对请求归依者的尺度,放得特别宽:六道众生,除了地狱之中受苦太大太多者,无暇归依三宝外,其余的不论人、天、神、鬼、畜,只要发心归依,佛教无不接受。

  还有人以为自己已有看经的能力,自己可以直接向佛经之中,探求成佛之道,所以不必归依,同样可以得到学佛的受用。这在理上说,似乎可以通融,但从事相的规制上说,那就错误了。佛经是由佛陀所说(也有是出于佛的弟子们所说),再由佛的出家弟子们结集成编,传之后世;如说只知佛经而忽略了说法的佛宝,以及流传法宝的僧宝,充其量,只是归依了法宝,这是忘恩的行为!佛教虽以法宝为主,解脱之道,皆由法宝流出,但是法宝之产生,必须佛宝与僧宝为之完成,所以三宝是不能分开的。

  受归依,既是形式上的问题,更是心性上的问题。受归依时,不仅口中念着,身体拜着,心里还得想着。主要还是在于心的领受——纳受三归戒体,戒体须由先已受了归戒的人,师师相传,这是法统的一脉相承,在凡夫而言,不能无师自证,所以三归依,不得在佛菩萨前自誓自受。由此可知,求受三归依的庄严性和重要性了。

  如说,不受三归依,便想成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只信佛法,而不礼僧宝,他根本先就违背了佛法。佛法之中,三宝不能分家,强予三宝分家,他便破坏了佛法。一个违背佛法而又破坏佛法的人,想能得到学佛的善果,那是永远不会有的事。否则,既然信奉三宝,何不归依三宝呢?

  另有些人,尚未信佛,但对佛教颇有好感,他们却不愿意马上归依三宝,他们唯恐归依之后,会受到约束,或者认为归依之后会无法摆脱,所以他们对归依持观望的态度。但是,学佛必须从归依三宝着手,如果仅仅观望,终究是站在门外,想在门外多懂一些佛理,那是不切实际的。佛门不是牢笼,而是解脱大道,归依之后,如会受到约束,佛门也就不能称为解脱之道了。佛教固然希望人人归依三宝,并自归依开始,一直走向成佛之境;但假使由于根机的差别,不能接受佛法的胜义,不能如法遵行的话,归依之后,也许可自动去信其他宗教,或者不信任何宗教;尤其难得的,走出佛教之后,佛教的慈悲之门,永远开着,随时欢迎浪子的回头。

  因此,我要奉劝世人,都来归依三宝,无论你已信了佛教,或者准备来信佛教,或者站在佛教的门外观望,乃至你已是一个其他宗教的信徒。不妨请你暂时放下你的成见或原有的信仰,试着来归依三宝,你必将因此而得到佛法的实益,同时也不会失去你的自由。一个人如果真正归依了三宝,除非有了魔障遮心,他是不会退出三宝之门的。

  什么是归依三宝

  归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归是回转,或是归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归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归依,所以归依两字,并不是佛教之所专用。小孩子,归投向他母亲的怀抱,依靠母亲信赖母亲,所以能有安全之感,这一安全感的产生便是出于归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于归投信赖而能产生安全感的行为,均可称之为归依。

  不过,讲到归依的真义,凡是不究竟不着实不可靠的信赖与信仰,均不得称为真正的归依。唯有归依佛教,才能使人渐渐地走上离苦得乐的究竟解脱之道。佛教的总体,便是佛法僧三宝。

  实际上,归依的倾向,固应先由归依身外的三宝开始,归投三宝,依赖三宝的启发与指引,走向大涅槃城的大解脱道。但当走进了涅槃(解脱)之城,自身的当下,也就是理体的三宝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我们归依三宝的目的,正是在于寻求佛性的显现。我们本来与佛一样,本来就与三宝同在,只缘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为众生!我们若能从即日开始,回归投向三宝的怀抱,实即浪子回头、旧路归家而已。

  什么叫做三宝?佛法僧何得称之为宝?这是很要紧的。一个人要想信佛,必须先来归依三宝,但在归依之前,又必须先要了解三宝的大意,否则,莫名其妙地归依,便不得称为真正的归依。三宝就是佛法僧,因为在佛法僧中,能够产生无量的功德,发挥无尽的妙用,并且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无极无限,无边无际。世间以金银珠宝的价值高,功用大,所以称之为宝;佛法与僧的功德妙用,乃是通于世出世间的,所以更可称为宝了。由于三宝的化导,可以使人平安地在人间生活,更可使人在人间离苦得乐。所以三宝是宝,并且是超出于众宝之上的众宝之宝。

  三宝的种类,古来有多种区分,从大体上说,不外由于事相和理体的不同。现且分为两大类:一、从事相上说,有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二、从理体上说,有一体三宝与理体三宝。未解释三宝的种类之先,首先应该知道三宝的含意: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满;法是法则,有轨范使人理解与任持自性不失之能;僧是和合众,于事于理和合相处。

  所谓住持三宝:(一)凡用玉琢、石刻、金铸、铜浇、泥塑、木雕、油漆、墨画、绢绣、纸绘的佛像,便是佛宝;(二)凡是三藏经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便是法宝;(三)凡是剃头染衣的比丘比丘尼,便是僧宝。因为佛陀入灭之后的佛教,端靠这一类的三宝为之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播佛教的教义,所以称为住持三宝。

  所谓化相三宝:(一)释迦牟尼在印度成道而至入灭的阶段中,释迦便是佛宝;(二)佛陀当时向弟子们所说的种种教示,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宝;(三)当时随佛出家的凡圣弟子,便是僧宝。这是唯有佛陀住世应化之际才有的相状,所以称为化相三宝。

  所谓一体三宝:即是佛法僧三宝之中,各各皆具三宝的功德:(一)佛有觉照之能,所以是佛宝;佛能说法,于法自在,故有轨持之能,所以是法宝;佛无违诤之过,所以是僧宝。(二)法的本体,具有能生诸佛之性,所以是佛宝;法的本身,具有轨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宝;法法平等,互不相妨,所以是僧宝。(三)僧有观照之智,为佛宝;僧有轨持之用,是法宝;僧为和合之体,是僧宝。

  所谓理体三宝:是说一切众生,各各本具之三宝,这有两类:(一)从修证上说,凡夫皆以“惑、业、苦”而流转生死,若能翻迷成悟,惑即成为般若,业即成为解脱,苦即成为法身;般若为佛宝,解脱为法宝,法身为僧宝;(二)从理体(真如)上说,能观之理为佛宝,所观之事为法宝,事理一如为僧宝。

  其实,三宝虽分四类,只有两种性质;不出理事的两面。事相的三宝,是现实的,所以也是比较易懂的。理体的三宝,是抽象的,所以不太容易懂得,除非已经开悟,已经证得了自性真如,否则总是感到陌生的,但此却是我们的究竟归依处。为使读者更易了解起见,抄录一段印顺法师对此的解释,以供参考:

  论到真实的皈依处,是三宝的真实功德,这在古来,又有好多分别,现在略说二类。一、佛的无漏功德是佛宝,依声闻来说,是五分法身,依大乘说,是无上(四智)菩提所摄的一切无漏功德。正法或涅槃是法宝。有学无学的无漏功德是僧宝,依声闻乘说,即是四双八辈的无漏功德。二、大乘教所说:究竟圆满所显的最清净法界(摄得体相业用),是佛宝。少分显现清净法界的,是僧宝。遍十法界而不增不减,无二无别的法界(或名真如、实相等),是法宝。平常所说的一体三宝,理体三宝,常住三宝,都不过此一意义的不同解说。(见印顺法师撰《成佛之道》第29页)

  我们看了这段文字,如果没有一点佛学的基础,还是不懂的;不过我们终究还是凡夫,能够理解理体三宝的,当然很好,如果不能理解,那么只信事相的三宝,信到某一阶段之后,理体三宝也就自然显现了,正像我们尚未到过太空旅行之前,对于太空的景象,任便太空人如何作详细的报告,我们听了,总是隔膜,乃至失真的,唯有亲到太空旅行一番,才能明明白白。所以,我们凡夫能信仰住持三宝,已经够了。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没有住持三宝,无以显现理体三宝,没有理体三宝,住持三宝也无从安立;住持三宝是理体三宝的大用,理体三宝是住持三宝的全体。信仰佛教,应从信仰住持三宝开始,信仰住持三宝的目的,乃在追求理体三宝的显现(发明)。今有在家的佛弟子,自己未证理体三宝,便以只信理体三宝为理由,而不敬住持三宝的,那是本末倒置,求升反堕的行为!

  我们凡夫所能见到的,只有事相的三宝,事相中的化相三宝,只在佛陀住世时才有,佛灭之后,仅有住持三宝。然在三宝之中,虽以佛为最尊最贵,法为最高最胜,却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佛陀入灭之后,佛教的道场要由僧宝来住持,佛教的经典要由僧宝来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宝来传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宝来接引。因此,佛陀在世时,佛教以佛为轴心,佛灭后,佛教则以僧宝为重心,所以今世而言信仰佛教,应以僧宝为归依;恭敬三宝,也应以僧宝为着眼。僧人之中,固有龙蛇混杂,我们归依,不妨择善而从,但于恭敬供养之心,则应一律平等。佛经中说,虽是破戒比丘,仍足为人天之师,所以不得分别高低,更不得妄加批评。

  至于归依三宝,前面说过,乃是信佛学佛的根基,但在踏上根基,走进佛门之后,并不能抛弃了根基,而是由此根基之上,逐渐升高,逐渐扩大。级级升高,层层扩大,三归依,便是此一道业建筑的磐石,所以,归依三宝的种类,共有五等:

  一、翻邪三归——最初进入佛门。二、五戒三归——信佛之后加受五戒。三、八戒三归——六斋日受持八关戒斋。四、十戒三归——沙弥、沙弥尼受十戒。五、具足戒三归——比丘比丘尼禀受大戒。

  因为,凡是受戒,必有三归。最初入佛,固须三归;加受五戒、八戒、十戒、皆以三归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受戒,但在受戒之中,没有不行三归依的。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归。因此,虽说三归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其实三归之中含有戒义)。

  三归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的根本,寺院中的朝暮课诵,皆有三归,一切佛事的终结,也都应以三归为宗本。故在南传佛教地区,他们把三归看得特别重要,以唱三归作为行持,也以唱三归为人祝愿。

  (选自台湾圣严法师所著《戒律学纲要》第二篇第一章)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