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世界第一水下遗址博物馆

现在的白鹤梁沉于水下-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现在的白鹤梁沉于水下

  

  北纬30°,地球上最神秘的地带,世界四大河流都在这同一纬度线入海,它孕育了最灿烂的文明古国。

 

  摊开地图一看,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恒河与印度河文明、黄河文明。长江就横贯在这条神秘的北纬30°上,它与黄河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历史星空上中的明星。光明给人希望,长江文明的烛照,帮助生活在那里的远古人民走过了漫长的黑夜。

 

  三峡地区文物种类众多,既有深埋在地下10多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遗址,又有耸立在高山上造型奇特的明清古建筑。三峡大坝蓄水后,从地下到地面将会有大量文物受到影响,它们面临着新的历史挑战。

 

  2000年6月,三峡建委正式批准了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文物保护项目和保护方案。

 

  据统计,在重庆库区共有246处地面文物纳入到保护规划中来,针对不同的情况对文物分别采取搬迁保护、原地保护和留取资料的措施。其中,位于涪陵的白鹤梁题刻作为当时三峡地区唯一一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备受关注。白鹤梁不仅仅是三峡地区最古老的水文站,它还拥有全人类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其为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如今,白鹤梁题刻已经沉入水底,但是并没有与世人永隔一江水,其原址之上建立起了一座水下博物馆。白鹤梁题刻的保护,成为三峡地区地面文物保护的典范。

 

  白鹤梁是长江之中的一道天然石梁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孟浩然在写这首诗时正值天寒时节,远在千里的长江上游也进入了枯水期。原本难得一见的水下世界,在江水消落之后,变成了让人怜爱的风景。数十年后,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水落后的白鹤梁上被刻上了第一尾石鱼,尔后一千多年题刻不断。

 

  白鹤梁,是长江之中的一道天然石梁,与长江河道大致平行。石梁子睡卧江心,江水被分为两道,水下暗流滚滚,下游300米则是龙王沱深潭。自白鹤梁溯流而上1000米,江面豁然开阔,乌江和长江在那里交汇。在涪陵区博物馆馆长黄海看来,三峡文物是长江文明的产物,白鹤梁所在地区的地貌特征特别符合长江文明的特性。

 

  黄海与三峡地区的文物打交道已经快30年了,赶在宣布三峡大坝上马之前,他就开始了文物调查和保护工作。离开了大自然的庇护,古代人类很难生存,因而古人会选择最适宜的环境繁衍生息。古人一般会选择有山有水的环境生活,借助山水地势,减小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防范野兽侵扰,又便于捕猎耕种。“一个地方的地形地貌是万不可被忽视的,两条河流的交汇的转角处、平坝、江河洄水湾等,都是古人经常生活乐意栖居的地方。在三峡地区,这几乎是一种必然选择。”黄海说。“仅以对饮用水源的需求来看,三峡地区的降水有极强的季节性特征,难以维持长期的存储,而要获得地下水源则需要较高的钻井技术。”

 

  三峡以连绵的山地峡谷连接江汉平原与成都平原两地,楚人和蜀人都曾有过高度的文明,而三峡地区在考古发现之前一直是块模糊地带。“我们在三峡大溪地区发现了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大溪文化’发挥了桥梁作用,让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在三峡两头自东而西传播。”

 

  白鹤梁是清代以后才有的名字,它在更早之前都被习惯地称为巴子梁。当地传说,一位修道之人在巴子梁上修炼,后乘白鹤飞升。4000多年前,巴人开始在三峡一带活动,创造出了自己的文明。巴人后来还参加了武王伐纣的联军,他们头戴面具,跳着“巴渝舞”杀敌,后受封为子国,《华阳国志》称其为“巴子”。公元前316年,巴国被秦国所灭,涪陵地区是巴人首领活动的中心地带。

 

  白鹤梁题刻内容离不开石鱼

 

  长江上游是水文题刻最为密集的地区。生活在江河之上的人,必须要熟悉水性,掌握水文变化的规律,以期趋吉避凶。唐代设置“舟楫运漕”后,涪陵因漕运而昌盛起来,水上运输地位很快提升,长江水文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黄海说:“居住在枯水线与洪水线之间的居民,对水位特别敏感,上游的人往往会在江边的巨石上刻线刻字,把水位的变化标记出来。”然而,有条件能集中连续记载水位变化的情况较少,记载枯水水位的则更少。“白鹤梁题刻以其独创的石鱼水标作为枯水位基准点的记录方式,从唐代至今已有1200年,现有题刻179段,共计1.2万余字,是世界水文史上的奇迹。”

 

  到白鹤梁观鱼去,是涪陵男女老少都爱的事情。冬天,江水枯寂,四周山色也萧条了下来。若是一场暴风雪过后,城内少有游玩处,而城外四塞正大雪封山,唯有江上开阔,水中鱼跃欢腾。

 

  石梁并不是时时都能看见,除了12月到第二年3月,露出水面外,其他时间都隐没水中。如果运气好,当水位极枯时,1600多米的白鹤梁都会现身,最宽阔处可达 30余米。石梁呈青紫色,岩层以15度倾角向北倾斜。石梁南侧几乎全是页岩和泥岩,比较松软,长期被冲刷成洼地。南边水性缓,敞口而洄流,少有波纹,水平像镜子,也被成为鉴湖。有回流静水的长江河段是鱼类洄游产卵聚集的地区。

 

  白鹤梁上的题刻以石鱼最独特,除了书风各异、四处散落的文章游记外,石梁上多是鱼形标识。“石鱼出水兆丰年”,是当地流传关于石鱼的谚语。题刻内容也大多离不开石鱼,有的记录石鱼出水的情况,表明水位与石鱼的关系,还有的论述石鱼出水与农业丰歉的关系。 “鱼类多贴近岸边的回流地带。古人将他们的形象用雕刻固定在石头上,以作为长江枯水水位记录的永久性标识。”黄海说。

 

  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馆

 

  水下40米,无压容器罩内24小时纯净水循环。

 

  如今,要看白鹤梁的鲤鱼,需要下到水底40米。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门庭广大,外墙高耸,一面墙上皆是字大如斗的题刻。即便是坐落在滨江大道上,气势也一点也不输给马路对面的摩天大楼。

 

  走到博物馆大门口,记者停下脚步,举目好好把这些题刻看看。若不是这1200年间,在江水涨落之时的一次次笔书斧凿,白鹤梁也许会与江中其它乱石无异,永沉江底。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与其他博物馆不同,安保做得十分细致,小到打火机也需要被仔细甄别拿出,对于安全他们小心又小心。大厅中央躺着一尾取自白鹤梁上的清代圆雕石鱼,鱼身硕大鱼鳃紧闭,据说刚出水时的石鱼会十分光滑,如今再也没有出水时的“鲜活”景象了。

 

  一回忆起白鹤梁保护方案的制定,主持过评审的王川平就说,“真是够折腾人。”白鹤梁的保护方案用了9年多时间才完成,先后换了7次方案。“一直到第6个方案时还是不满意,连评审专家最后都不干了,认为没有体现这一代专家的水平和责任,但是时间不够,只好把这个方案拴上尾巴再说。”王川平说服了评审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干脆自己创制出一个草稿方案来。”2002年1月,葛修润提出了“无压容器”方案。“当时他的保护思路一出来,我马上就赶到了武汉,他就在长江的一艘游轮上把草图画了出来,这就是后来最终采用的方案。”王川平说。白鹤梁题刻被一个巨大的无压容器罩住,容器内充满被过滤后的清水,游客可以通过无压容器上的窗口观看白鹤梁。

 

  走过大厅,跟随一队游客,我们站上了通往水底的自动扶梯。扶梯长147米,探头往下看,幽暗泛着蓝光,不时吹来丝丝凉风。扶梯两侧的投影仪向头射出白鹤飞翔的光影,下行数分钟后,白鹤光影图案变成水底光影,如同穿过时光隧道。白鹤梁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座水下博物馆,从游客管理到文物维护都没有先例可循,只有不断探索。白鹤梁办公室主任蒋锐介绍说:“综合考虑多方面的要素,为了让水底的空气、湿度和观赏空间保持最佳,每隔15分钟才会对地面的游客放行一次,每次约45人。”

 

  漫长的下行,即便是几分钟也让人觉得够长,终于走下扶梯踏上了水底的平地。地面映着一排发光的字,“穿越江底重回175”。水下参观的廊道共有23个观测窗口,白鹤梁安然地躺在窗外,窗外水体清透,偶有鱼虾扶壁游过。辨认白鹤梁上的题刻,是水底参观必须的功课。为了方便在不同的窗口都能明确的辨认出不同年代的题刻,对应的墙壁上回投射出明晰的石刻内容。其中,“白鹤时鸣”线条清晰,在水底依然鲜活灵动;“中流砥柱”四字安稳沉郁,黄庭坚“元符庚辰,涪翁来”七字侧险崎岖。“双鱼图”最为特殊,历代都有题记和雕刻,宋朝时把双鱼图形容为,“七十二鳞波底镌,一衔蓂草一衔莲”。到了清朝,涪陵的知州萧星拱重新刻了一对石鱼,他希望波底的石鱼能传为盛世,“不至淹没无传”。“无压容器罩内的流水24小时循环,为了更好的保护白鹤梁题刻,水的纯净度高于饮用水,透光度非常高。”蒋锐说。

 

  文物也有生命,它与周边的一切构成了一种人文的生态,王川平在谈到在白鹤梁文物保护的理念时说:“水下博物馆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纪念碑,我们要以全人类的视野和先进的科技手段来延长白鹤梁的生命历程,这是对我们祖先的尊重。”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