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大展热起来的文化含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海昏侯文物展

 

  一个是2000多年前西汉的海昏侯刘贺,一个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王后妇好;一个是自2011年起挖掘至今的考古进行时,一个是40年前的重大考古发现……正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这两个精品特展,甫一开展便引来热切关注,每天的预约几乎都已全满。

 

  这样的场面,不禁让人想起去年故宫推出“石渠宝笈”大展引发的“故宫跑”现象。确实,越来越多的文博展览正成为城市最亮丽的文化风景。苏州博物馆的“吴门四家”系列展,汇聚了国内外十数家博物馆的精品,自2012年起开展,持续4年吸引了上百万的海内外观众;敦煌莫高窟一直是中外游客的游览胜地……

 

  说起来,文物展览曾经被认为是远离大众的、具有一定知识门槛的、高高在上的享受,现如今,竟然变得如此风靡、如此大众,值得深思。无论是拿着放大镜来,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无论是好奇于“妇好”这个亦王后亦将军的传奇故事,还是被在位仅27天的西汉废帝刘贺的戏剧人生吸引,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

 

  很难想象,3000多年前的工匠,是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器,才有了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徵羽……选择与古老历史对话,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与其说,是经济快速发展后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不如说,这是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一种历史敬畏。文物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国好故事的讲述者。果如其言!

 

  常听到这样的观点,认为历史文物在今天的流行文化中,“曲高和寡”甚至“乏人问津”。但故宫特展的蜿蜒长队、首博特展的观展热情,让人欣喜又不失为提醒:公众不是没有“文化追求”,而是他们能够触摸到的有质量、有品位的文化产品不多。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