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考古为海昏侯墓葬发掘提供科学保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23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海昏侯墓葬发掘清理运用“实验室考古”,是中国考古学和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完美”结合范例。

 

  王巍介绍,“实验室考古”是将在田野考古发掘现场不容易清理和易损坏的遗迹和遗物如丝织品、漆器、木简等,与木质棺椁及周边埋土一起套箱提取,通过移至在室内创造的安全技术条件和良好环境进行发掘清理和研究,最大限度并有效保存、还原墓葬原始状态信息,达到文物安全保护、发掘完整最大化。

 

  “实验室考古”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墓地的发掘活动中曾将贵族墓葬出土的大量精美漆器套装提取,在室内进行仔细有序的发掘清理,使之近3000年前的十余件精美漆器精准提取,开始了践行田野考古与“实验室考古”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相得益彰之路。

 

  海昏侯墓葬发掘领队杨军介绍,田野考古与“实验室考古”结合贯穿始终,并达到了相当有效的预期。

 

  海昏侯墓葬文物保护及技术保障负责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李存信副研究员李存信介绍,这次海昏侯墓葬“实验室考古”在三维扫描、透射影像技术、红外影像技术、拉曼光谱、显微分析等十余种科技考古之外,还采用新的电脑制图软件和低氧操作间等最新技术设备等投入文物保护与研究,取得田野考古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存信说,目前已开展对墓葬中出土的金属器、竹木漆器、玉石琉璃玛瑙器、骨器与农作物等几十种品类,数万件文物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整理、储存,以便进一步实施科学保护、研究、展示。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