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棒非遗技艺的90后:在守望中踽踽前行
孙卫把皮影戏与流行动画片结合,以“跟上时代潮流”。
“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皮影戏,即使学了能坚持下来的也不多。我是真心喜欢,想一直干这行。”19岁的孙卫告诉记者,“人给皮影传输了生命,但皮影却演绎着精彩人生。”
孙卫的爷爷孙景发,作为孙家皮影的“掌门人”,是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家皮影社已有百余年历史,自小受家庭熏陶,孙卫14岁正式跟爷爷学皮影戏。
陕西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集中的地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非遗技艺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告诉记者,非遗项目多基于传统农耕文化,不完全符合现在的环境和条件,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如今大多非遗技艺都面临濒危状况。
孙卫学习皮影的初衷是为了帮助爷爷。他告诉记者,“有次演出前,一个人临时不能来,无法演出,爷爷四处找人搭戏,到半夜都找不到。”让爷爷不再“求人”是他学皮影的重要原因,但他也承认自己越来越喜欢皮影戏。
但孙卫也感到“孤单”,他的同龄人没人愿意干这行。“每月表演收入两千多元,很难养家糊口。”孙卫说,这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或半途改行。
“前几日托一个唱戏的朋友帮我找点演出,他说自己已经改行了,劝我也早点规划未来,想条出路。”孙卫说,朋友的话让他颇为尴尬。
与许多默默无闻的民间技艺相比,华阴老腔无疑是“幸运儿”,从濒临失传到登上猴年央视春晚,老腔“一夜爆红”邀约不断。21岁的张猛已登台表演了五六场。在一群老前辈中,他每次登台都很“显眼”。
张猛的爷爷张喜民是华阴老腔的传承人。张猛告诉记者,老腔走红后并未改变传承困境,班子中年轻人不多。除了收入不理想,许多人也不理解老腔,很难沉下心学习。正在福建上大学的张猛曾为同学表演老腔,但“几乎没人听得懂,也没人愿意了解。”
“以后有可能从事老腔表演,也有可能找份完全无关的工作。”张猛说,他对老腔有一份责任和难舍之情,但也不得不考虑现实情况。
19岁的孙卫仍在努力让大众接受碗碗腔皮影戏。他把皮影戏与流行动画片结合,以“跟上时代潮流”。孙景发并不排斥孙子的革新,尽管与自己表演了大半生的皮影有很大不同。
“等攒够了钱自己开个店卖皮影,再搭个固定的班子,唱好碗碗腔皮影戏。”谈及未来,孙卫有着自己的规划。
在王智看来,非遗传承不是简单培养年轻人的依次递补。不仅要培养传承人的技艺和观念,也要加强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保护非遗是跟时间赛跑,跟生命赛跑,跟城市化进程赛跑,跟人的观念赛跑。”他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