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6处唐宋摩崖造像或为荔枝道走向提供佐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千佛岩摩崖造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风高拱桥

 

  记者17日从四川省考古研究院获悉,根据该院此前展开的考古调查显示,分布于四川省达州市内的6处唐宋时期的摩崖造像,为“荔枝道”、“米仓道”两条古路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资料。

 

  此次考古调查,旨在为蜀道申遗及文物保护提供更多资料。来自全国的考古专家于3月9日至16日间,探访了四川达州市境内的30余处文物点。

 

  “荔枝道”,系唐玄宗为满足宠妃杨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建起一条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途经四川达州、巴中等地,全程1000多公里;“米仓道”则为古时陕西汉中翻越米仓山入蜀之古道,同样途经达州等地。

 

  考古人员表示,此次调查发现,6处分布在宣汉、大竹、达川、渠县等区县的唐宋摩崖造像,为“荔枝道”走向提供了佐证。考古人员还透露,这些造像的风格和组合特征受到巴中地区石窟艺术的影响,说明在唐宋时期,“米仓道”和“荔枝道”这两条南北走向的路线已经存在着横向联系。

 

  在这6处摩崖造像中,有1处摩崖造像为新发现。这龛造像建在一面陡壁最高处,保存完好。石刻一旁刻有“天宝元年”的题记,这是与“荔枝道”通行时间最为接近的一处造像,为“荔枝道”的走向提供了重要证据。

 

  参与此次调查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古代寺庙以及摩崖造像,往往都会修在主要交通干道附近。一般来说,只要发现唐代的寺庙遗址及造像,就可证明附近曾存在交通要道。

 

  四川省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表示,此次考古调查为厘清“荔枝道”走向提供了新资料,其走向也有望进一步明确细化。

 

  此外,此次考古调查还发现了不少“精品”。位于渠县新流溪的石板桥,7米长的桥面仅靠每块4吨多重的石板铺就。通川区中山寺的甬道石壁上刻有各种瑞兽,技法高妙、保存完好;达川区的大风高拱桥,拱高近30米,被认为是四川境内已知的拱身最高的拱桥。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